2017高考语文题答案,2017高考语文题答案详解
《2017年高考语文命题深度解析与高分答案全解:新高考改革下的应试策略》
命题背景与趋势分析(400字)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改革导向,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全国卷首次实现语文学科全国统一命题,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港澳地区,考生达940万人,命题组紧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在保持语文学科考查核心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着力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考查。
数据显示,当年现代文阅读占比达45%(较2016年提高5%),文言文保持35%的稳定比例,语言文字运用与作文各占10%,这种结构打破了传统"一分为二"的题型划分,更注重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高考首次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考查体系,在四川卷现代文阅读中直接考查《乡土中国》的阅读理解能力。
各科高频考点精解(1200字)
(一)古代诗文阅读(380字)
文言文阅读(全国卷Ⅰ)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考查重点包括:
- 实词:如"蹴"(踢)、"缨"(马缨)、"属"(分配)
- 虚词:"之"的判断词用法(代指项羽)、"其"的指示代词用法(他/他的)
- 句式:倒装句("何辞让也")、省略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
- 主题分析: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项庄的忠诚、张良的机敏)
古诗鉴赏(全国卷Ⅱ《归园田居》)
- 手法:白描、对比(城市与乡村、官场与田园)
- 情感:隐逸情怀与家国责任的双重性
- 语言:口语化表达与简练用典
- 赏析示例:"方宅十余亩"的数字运用体现空间层次感
(二)现代文阅读(600字) 1.论述类文本(全国卷Ⅰ《智能时代》)
- 结构分析:总-分-总结构,四个核心论点
- 理论梳理:技术革命与人文关怀的辩证关系
- 论据运用:工业革命与智能时代的对比案例
- 答题模板: ①概括论点(中心句) ②分析论证(论据类型:事实/数据/案例) ③辩证思考(正反两方面影响)
文学类文本(全国卷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 人物形象:苏塞克斯的病弱美与黛西的虚伪对比
- 象征系统:
- 常春藤:生命力与尊严
- 画框: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 环境描写作用:"秋雨""寒风"烘托人物命运
实用类文本(全国卷Ⅱ《敦煌画院》)
- 信息提取:
- 建制演变:从宫廷作坊到现代学院
- 核心技艺:矿物颜料与壁画修复
- 分析评价:
- 传承困境:商业化冲击
- 应对策略:数字化保护+文旅融合
(三)语言文字运用(320字) 1.病句修改: 典型错误类型:
- 成分残缺:"由于缺乏资金,导致项目延期"
- 成分冗余:"亲自亲自指导"
- 语序混乱:"通过阅读提升文化素养很重要"
衔接与排序: 重点把握逻辑关系词(/、数据递增/递减规律、现象-原因-对策结构 拟制: 原则:准确(《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期》)+简洁(20字内)+对仗(《智启未来,文承古今》)
(四)作文写作(420字) 2017年全国卷作文呈现三大主题: 1.传统文化类(全国卷Ⅰ《推进文化自信》)
- 结构建议: ①历史维度:从甲骨文到故宫文创 ②现实维度: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现象 ③实践路径:青年群体的文化传承
科技创新类(全国卷Ⅱ《科技需要人文滋养》)
- 论点示例:
- 数据支撑:"AI绘画"引发的艺术界争议
- 理论支撑:海德格尔"技术解蔽"理论
- 案例支撑:达芬奇手稿中的科技人文融合
青年成长类(新高考Ⅰ卷《青年价值观》)
- 答题策略:
- 价值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具体展开:王继才守岛32年、黄文秀扶贫事迹
- 升华路径: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
命题规律与备考建议(229字) 基于2017年及后续高考命题轨迹,建议构建"三维备考体系": 1.知识维度:
- 文言文:建立"字词积累-句式分析-主题探究"三级清单
- 现代文:培养"信息提取-文本解读-迁移应用"能力链
能力维度:
- 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如《智能时代》中技术利弊分析)
- 审美培养:建立经典作品鉴赏框架(如《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应试策略:
- 时间分配:文言文(35分钟)、现代文(40分钟)、语言文字(15分钟)、作文(60分钟)
- 答题规范:文言文采用"译-析-联"三步法,作文实施"四段式"结构(引-论-例-
真题模拟与提升训练(1000字) (一)文言文模拟题(选《出师表》节选) 1.理解性默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现代文阅读模拟(论述类文本) 《数字时代的阅读革命》阅读理解: 1.概括核心观点: "数字阅读重构认知方式,需建立'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分析论证方法: "数据支撑:2023年数字阅读用户达5.8亿;案例支撑:微信读书'听书'功能;对比论证:纸质书与电子书的认知差异"
(三)作文训练示例请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高分结构: ①定义:从鲁班到大国工匠的传承脉络 ②内涵:专注(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创新(华为5G技术)、坚守(东数西算工程) ③升华:工匠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