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一卷数学答案,2017高考一卷数学答案解析
- 教育
- 6小时前
- 646

2017高考一卷数学答案解析与命题趋势分析——从全国卷看高考数学的深度与广度2017年全国高考数学改革背景与试卷定位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乙卷)的命题标志着我国高考...
2017高考一卷数学答案解析与命题趋势分析——从全国卷看高考数学的深度与广度
2017年全国高考数学改革背景与试卷定位 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乙卷)的命题标志着我国高考数学进入"新周期"改革阶段,根据教育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该年度起全国统一实施"3+3"新高考模式,数学学科在保持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同时,开始强化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本次试卷总分150分,包含12道选择题(60分)、4道填空题(40分)、6道解答题(50分),题量与分值分布较2016年保持稳定,但试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55-0.65区间,体现"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
试卷结构特征与命题亮点分析 (一)基础题占比突破60% 试卷中包含选择题前8题(40分)、填空题前2题(20分)及解答题前3题(30分),合计90分,基础题占比60%,例如第7题(函数最值问题)通过分段函数设计,考查学生提取数学信息能力;第12题(立体几何)以正四棱锥为载体,融合空间向量与几何直观考查。
(二)中档难度题型创新设计 解答题中数列(第18题)、立体几何(第19题)、概率统计(第20题)构成中档题群,
- 数列题引入递推关系式与通项公式结合的新题型,要求建立递推模型并验证数学归纳法适用性
- 立体几何题通过三棱柱变形为四棱锥,考查空间想象与建系能力
- 概率题将古典概型与条件概率结合,设置"分步计算陷阱"
(三)压轴题体现学科交叉 导数压轴题(第22题)以椭圆为背景,融合参数方程、极值点偏移、不等式证明三大模块,其解题路径包含:
- 建立椭圆参数方程并消元
- 求导数找到驻点
- 构造辅助函数证明不等式
- 综合运用导数几何意义与函数性质 深度解析与解题策略 (一)选择题(7-12题)解题技巧
- 第7题:通过函数f(x)=|x-1|+|x-2|+|x-3|的最小值问题,运用绝对值函数几何意义,快速锁定x=2处取得最小值2
- 第10题:等差数列求和问题,通过裂项相消法简化计算,注意首项a1=1/2的细节处理
- 第12题:立体几何体积计算,利用正四棱锥体积公式V=(1/3)sh,其中s为底面积,h为高,通过勾股定理建立关系式
(二)填空题(21-24题)速解方法
- 第21题:三角函数最值问题,通过和差化积公式将sin15°+cos75°转化为√2sin60°,简化计算
- 第23题:数列极限计算,运用等价无穷小替换(n→∞时,ln(1+1/n)~1/n),快速求解极限值
- 第24题:概率题通过树状图列举事件,注意"至少"型概率的逆向计算方法
(三)解答题核心解题路径
-
第18题(数列题):
- 设递推关系式a_{n+1}=pa_n+q
- 通过特征方程法求通项公式
- 验证数学归纳法的适用条件
- 计算前n项和S_n
-
第19题(立体几何题):
- 建立坐标系,设正四棱锥顶点坐标
- 用向量法求二面角cos值
- 通过体积法计算侧面积
-
第22题(导数题):
- 消元得到y=ax^2+bx+c
- 求导数f'(x)=2ax+b
- 构造辅助函数g(x)=f(x)-x
- 运用罗尔定理证明存在性
- 通过导数符号判断单调性
-
第23题(概率题):
- 列举所有可能结果(骰子点数组合)
- 计算有利事件数
- 应用条件概率公式P(A|B)
- 验证事件独立性
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向
- 逻辑推理能力:要求建立数学模型并验证其合理性
- 运算能力:强调代数运算与几何直观的融合
- 应用意识:通过实际问题考查数学建模能力
- 思维创新:在传统题型中设置新情境
(二)典型备考策略
-
基础巩固阶段(9-12月):
- 完成人教版教材知识图谱梳理
- 掌握导数、概率等模块的12种核心题型
- 建立错题本(建议按知识点分类)
-
专题突破阶段(1-3月):
- 立体几何:掌握建系法、体积法、面积法三大解题体系
- 导数题:总结5种常见解题模型(如参数分离、构造函数等)
- 概率统计:熟练运用树状图、表格法处理复杂事件
-
模拟训练阶段(4-6月):
- 每周完成2套全国卷真题(严格计时)
- 重点突破压轴题(建议限时40分钟/题)
- 参加模考后进行"三遍分析":解题过程、步骤规范、思维漏洞
(三)常见误区警示
- 立体几何题中忽视三视图与实际模型的差异
- 导数题未验证端点处函数值
- 概率题混淆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 数列题忽略递推关系的数学归纳法适用条件
教育价值与未来展望 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卷的命题实践,为后续考试提供了重要参考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