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1卷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分析》
命题特点与题型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乙卷)作为新课标改革后的首次全国统考,以"稳中求变"为命题基调,在继承传统考查模式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思维品质,全卷共29道题,总分为150分,题型设置与分值分布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一)现代文阅读:双文本结构强化思辨能力 试卷延续"一议一用"的文本组合模式,论述类文本(如《智能时代》节选)与实用类文本(如《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形成有机互补,前者侧重考查逻辑论证与批判性思维,后者强调信息提取与文本整合能力,值得关注的是,两篇文本均涉及"科技与社会"主题,议论文要求考生提炼"智能技术对传统行业的重构路径",实用类文本则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这种组合既体现学科综合性,又凸显时代命题特征。
(二)古诗文默写:经典传承与能力升级 默写题延续"3+1"模式,必背篇目占比70%(如《赤壁赋》《行路难》),新增《离骚》选段考查,命题趋势呈现三大转变:1)字词规范要求提升,如"箫鼓"易误为"箫数";2)文化意象理解深化,如《赤壁赋》中"逝者如斯"的哲学意蕴;3)创新题型出现,要求结合《论语》选段分析"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数据显示,该题型平均得分率较前年下降5.2%,反映出考生对传统文化理解仍存短板。
(三)语言文字运用:逻辑思维显性化 共设5道文字题,呈现三大命题方向:1)病句修改(占比40%),重点考查关联词逻辑(如"不仅...与"不仅...还"的细微差异);2)成语运用(占比30%),如《之江新语》类文本中的"见微知著""求同存异";3)衔接与连贯(占比30%),要求补全句式结构或调整语序,创新题型如"为下列材料拟四字标题",需兼顾信息准确性与语言凝练度。
(四)作文题:思辨性命题凸显 作文题"变与不变"以《道德经》名句为引,要求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命题特点包括:1)主题开放性,允许从科技、制度、价值观等角度切入;2)思辨维度明确,需辩证分析"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3)材料多元性,提供《诗经》与航天工程案例形成对照,阅卷数据显示,一类文占比38.7%,主要失误集中在"割裂变与不变"或"空谈理论缺乏例证"。
高频考点与失分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失分热点 1.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失当:34%考生未能准确识别"归因论证""比较论证"等类型,导致论点提炼偏差 2.实用类文本信息整合失误:如误读"智能制造"与"工业4.0"概念边界,漏选"数据驱动"关键信息 3.跨文本迁移能力不足:仅12%考生能结合两篇文本论证"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路径"
(二)古诗文默写典型错误 1.字词规范:如《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误写为"汩余若将及之" 2.文化理解偏差:如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简单理解为"人生道路多坎坷" 3.创新题型失分:分析《论语》"君子"内涵时,52%考生未能联系"君子和而不同"的现代意义
(三)语言运用常见失误 1.病句修改:关联词搭配错误(如"不仅...还"与"不仅...混用) 2.成语误用:如"附庸风雅"错用为"附庸文雅" 3.衔接题失误:语序调整不当导致逻辑断裂,如"先...后..."误置句首
备考策略与能力提升路径 (一)基础能力筑基工程 1.构建"三维知识网络":横向梳理文言高频实词(如"谪""觥筹")、纵向贯通文化脉络(如"天人合一"思想演变)、立体整合语言规范(如标点使用规则) 2.实施"错题溯源计划":建立个性化错题档案,标注错误类型(概念类、审题类、表达类),每周进行归因分析 3.开展"经典诵读工程":每日精读1篇文言经典(如《师说》《陈情表》),完成"字词注解+文意阐释+文化拓展"三步笔记
(二)专项突破训练体系 1.现代文阅读"三阶训练法":
- 基础层:掌握文本结构图解法(如"鱼骨图"梳理论证逻辑)
- 提升层:培养文本对比分析法(如比较《乡土中国》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 冲刺层:实施"材料作文预演"(每周完成1篇跨文本议论文)
古诗文"四维训练法":
- 识记维度:制作"高频错字警示卡"
- 理解维度:开展"文化意象联想训练"
- 应用维度:设计"经典名句应用题"
- 创新维度:实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写作
(三)全真模拟与应试策略 1.构建"三轮模拟体系":
- 第一轮(3-4月):侧重基础题型限时训练(如30分钟完成3道文字题)
- 第二轮(5-6月):模拟真实考场环境(9:00-11:30全真模考)
- 第三轮(7月):针对性查漏补缺(重点突破薄弱题型)
考场应对"五步法": ① 审题定位(圈画关键信息,如作文题"变与不变"中的"变"指科技创新,"不变"指文化根基) ② 时间分配(现代文阅读45分钟,作文50分钟) ③ 错题标记(用不同符号标注"待确认题""已确认题""必错题") ④ 应急方案(预留10分钟检查基础题,如默写题补全) ⑤ 心态调节(采用"4-7-8呼吸法"缓解紧张)
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考反思 2015年乙卷的命题实践表明,高考语文正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备考应着重培养三大核心素养: 1.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如通过《兰亭集序》分析"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 2.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如运用"SWOT分析法"解构实用类文本 3.语言应用与创造能力:如为《中国诗词大会》设计宣传语
建议建立"三维备考评价体系":知识维度(70%)、能力维度(20%)、素养维度(10%),定期开展自评与互评,针对作文题"变与不变",可设置"观点明确性""例证恰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