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甘肃省2017高考作文,甘肃省2017高考作文题目

甘肃省2017高考作文,甘肃省2017高考作文题目

从黄河文明看甘肃精神的当代传承黄河文明的千年回响在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前驻足,一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罐静静陈列,罐身绘制的漩涡纹与波涛纹,与黄河流域出土的仰韶文化文物如...

从黄河文明看甘肃精神的当代传承

黄河文明的千年回响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前驻足,一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罐静静陈列,罐身绘制的漩涡纹与波涛纹,与黄河流域出土的仰韶文化文物如出一辙,这印证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条流淌了五千年的母亲河,不仅塑造了华夏文明的地理版图,更孕育了独特的甘肃精神。

黄河甘肃段全长919公里,占全河总流域的21%,从武都到兰州的河段,两岸分布着6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敦煌莫高窟、嘉峪关、拉卜楞寺等文化地标,构成了一条横跨丝绸之路的文明走廊,在临夏市八坊十三巷,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碎片仍保持着"人面鱼纹"的原始构图,这种将自然崇拜与艺术创造完美融合的智慧,正是黄河文明在甘肃地域化的生动写照。

河西走廊的文明密码 甘肃地处"五屏"交汇处,祁连山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单元,张掖丹霞地貌的七彩岩层,在晨曦中折射出《山海经》中"河图洛书"的神秘色彩,这种地理特征造就了"金张掖"的辉煌历史: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时,这里年均粮食产量达到3.2石/顷,远超同时期关中平原的2.1石/顷,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显示,当年商队每日可换马200匹,形成横贯欧亚的物流网络。

甘肃省2017高考作文,甘肃省2017高考作文题目

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青铜像,其造型融合了匈奴的矫健与中原的典雅,这种文化交融的典型,在兰州黄河风情线上得到延续:白塔山公园的元代白塔与明代城墙,与21世纪建设的"丝路之眼"摩天轮形成时空对话,2022年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工程,让45万件藏经洞文物实现云端共享,这正是对"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当代诠释。

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 黄河甘肃段曾经历"水清沙黄"的生态危机,2006年启动的"河套灌区"改造工程,通过滴灌技术将水资源利用率从45%提升至78%,使民勤绿洲面积十年间扩大120平方公里,这种"顺天应时"的治水智慧,与《齐民要术》记载的"春灌秋蓄"原则一脉相承,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拦截的泥沙量相当于每年再造一个西湖,印证了"疏堵结合"的生态治理哲学。

嘉峪关关城遗址的"悬壁长城"段,至今保留着明代戍边将士开凿的"马面"防御工事,这种"以势制险"的军事智慧,被应用于当代防沙工程,金塔沙漠公园的"草方格"固沙技术,与敦煌壁画中的"沙山退却图"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2023年甘肃全省植被覆盖率已达28.8%,较2017年提升4.2个百分点,生动演绎着"天人合一"的当代实践。

丝路精神的创新传承 在兰州新区,中欧班列鸣笛启程的瞬间,与1936年驼队西行的号角声在时空中共鸣,这个投资500亿元的新区,已形成"陆空联运"的智慧物流体系,中欧班列开行量十年增长380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火箭划破夜空的轨迹,与玄奘西行留下的"大漠孤烟"交相辉映,2023年甘肃航天科技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5%。

定西马铃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培育抗晚疫病新品种,这种"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与文成公主带来的谷种在黄土高原生根发芽的传说一脉相承,2022年甘肃马铃薯产量突破20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8%,创造出"从黄土里长出的绿色银行",在兰州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者们正用多学科方法解析彩陶符号,试图破译"河图洛书"的原始密码。

甘肃省2017高考作文,甘肃省2017高考作文题目

未来之问与时代答卷 站在黄河第一湾的源头,看河水裹挟着昆仑山的雪水奔向大海,这个曾孕育仰韶文化、彩陶文明、丝路精神的区域,正在回答"如何让母亲河永续奔流"的时代命题,在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科研团队提出的"数字孪生黄河"模型,已实现全流域水文数据实时模拟,这种科技赋能传统智慧的创新,使甘肃的水土流失面积十年减少3.2万平方公里。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藏经洞"项目,运用AI技术修复了12万件壁画,当游客通过AR眼镜看到飞天神女在洞窟中翩然起舞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千年文明,更是"数字敦煌"的文化输出新范式,2023年甘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67%,数字丝路"贡献率达42%,印证了"云游敦煌"的全球影响力。

从彩陶纹样到航天轨迹,从丝路驼铃到中欧班列,甘肃精神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特质,这种精神既包含"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意志,也蕴含"润物无声,厚积薄发"的治学态度,更彰显"和合共生,开放包容"的文明气度,当我们在兰州黄河风情线漫步,看着"黄河之眼"倒映着白塔山与城市天际线,突然懂得:甘肃精神的当代价值,正在于将五千年文明基因转化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让黄河文明在新时代的河床上激荡出更壮美的浪花。

(全文共128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