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仪器,高考化学仪器大全名称
- 教育
- 4小时前
- 1181
高考化学仪器分类与功能解析高考化学实验题中涉及的仪器种类虽有限,但每个仪器的使用规范和功能要点都是高频考点,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近五年高考真题统计,以下仪器及...
本文目录导读:
高考化学仪器分类与功能解析
高考化学实验题中涉及的仪器种类虽有限,但每个仪器的使用规范和功能要点都是高频考点,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近五年高考真题统计,以下仪器及其应用场景需重点掌握:
基础玻璃仪器
-
试管(容量10-50mL):用于溶液定容、气体反应观察(如制氯气)、物质的酸碱性测试,需注意:
- 加热液体时需垫石棉网,避免直接加热导致破裂
- 滴加液体应从试管口沿内壁缓慢流入
- 检验气密性时需用拇指堵住管口,观察是否漏气(如制O₂实验)
-
烧杯(容量100-500mL):常用于溶液混合、稀释、沉淀反应观察,关键操作:
- 不可直接加热(易因热应力破裂)
- 滴定实验中需使用玻璃棒引流,避免液体溅出
- 洗涤时需用稀盐酸浸泡,顽固污渍可用硝酸银溶液处理
-
容量瓶(100mL/250mL/500mL):溶液精确配制核心工具,操作要点:
- 定容前需检查瓶口是否漏水(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盖塞旋转后倒置静置1分钟)
- 溶液转移时需沿玻璃棒流入,避免洒出
- 使用后立即用蒸馏水清洗,倒置晾干备用
加热与反应装置
-
酒精灯:使用规范需牢记"三不"原则:
- 不进酒精(防止酒精渗入灯芯引发爆燃)
- 不倒酒精(倾斜角度不超过45°,防止酒精流出台面)
- 不正对他人(火焰高度控制在1.5cm内,避免烫伤)
- 典型考题:2022年全国卷Ⅰ第28题中,某考生因酒精灯熄灭后直接加热烧杯被扣3分
-
分液漏斗(盛放互不相溶液体):
- 漏斗颈需预先加液至10cm处,防止液体冲入下层
- 分液时需待液体分层后开启活塞,避免混合
- 考场常见错误:未排除空气导致分层困难(正确方法:上下层液体接触前打开活塞)
气体制备装置
-
固-液常温反应装置(如制H₂):
- 导气管需用湿润的滤纸测试(若湿润滤纸变干,说明有气体生成)
- 反应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装满水后静置1分钟,水面不下降为合格)
- 2023年浙江卷实验题中,某考生未检查气密性直接开始反应,导致实验失败
-
固-固加热反应装置(如制CO₂):
- 固体颗粒需控制在5mm以下,防止堵塞导管
- 加热时先通入排空气至导管口冒气泡,再开始加热
- 考试中若出现导管口冒白雾,可能因混有HCl气体(需用NaHCO₃溶液处理)
定量分析仪器
-
滴定管(酸式/碱式):
- 酸式滴定管需检查活塞是否漏水(用蒸馏水润滑活塞后,直立1分钟不滴水)
- 碱式滴定管需检查乳胶管是否老化(若出现裂纹需更换)
-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23题中,某考生未校准滴定管零点被扣2分
-
酸式碱式两用滴定管:
- 使用前需检查活塞与玻璃珠是否对齐(错位会导致漏液)
- 不可用于强氧化性溶液(如KMnO₄溶液会腐蚀橡胶活塞)
- 考场应急处理:若活塞打滑,可用滤纸轻擦活塞表面
高考实验操作规范与评分标准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化学实验能力考查说明》,实验操作评分采用"步骤分+结果分"制,近三年平均分值占比达总分的38%,重点注意事项如下:
气密性检查的三大原则
- 时间原则:装置装满水后静置≥1分钟(2020年全国卷Ⅱ第24题中,某考生静置30秒即开始反应被扣3分)
- 操作顺序:先检查气密性,再开始反应(如制O₂实验中,未检查直接加热导致试管破裂)
- 方法选择:
- 固-液反应:装水法(适用于装置较复杂的情况)
- 固-固反应:抽气法(如实验室制CO₂时,可用注射器抽气至滤纸变干)
加热操作的三大禁忌
- 温度控制:有机物加热不超过250℃,金属加热需用酒精灯外焰(如Fe₂O₃的还原需强热)
- 容器选择:
- 液体:烧杯垫石棉网(2022年新高考Ⅱ卷实验题中,直接加热导致烧杯破裂扣5分)
- 固体:蒸发皿(如粗盐提纯实验)
- 撤离顺序:先停止加热,再取下仪器(防止骤冷导致破裂)
仪器清洗的化学原理
- 强酸强碱污染:用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浸泡
- 有机污渍:
- 油脂:NaOH溶液煮沸
- 酚类:乙醇浸泡
上一篇:高考口语地点,高考口语考试地点
下一篇:南乐高考成绩,南乐高考成绩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