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东营春季高考,东营春季高考时间

东营春季高考,东营春季高考时间

教育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双向奔赴【导语】在黄河三角洲平原腹地,东营市近年来通过春季高考改革试点,探索出一条"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特色发展路径,2023年东营春季高...

教育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双向奔赴

【导语】在黄河三角洲平原腹地,东营市近年来通过春季高考改革试点,探索出一条"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特色发展路径,2023年东营春季高考考生报名人数突破1.2万大关,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产教融合、职教创新的深层变革,更彰显着这座石油城市在新时代的教育突围。

破局:从资源型城市到教育高地的转型之路 东营作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长期面临"资源依赖型经济"的结构性矛盾,2018年国家发改委将东营列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要节点城市后,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教育立市"战略,将春季高考改革作为突破口。

不同于传统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东营春季高考采取"3+1+2"新题型(语文、数学、外语+职业技能测试+专业适应性测试),构建起"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双轨评价体系,这种改革精准对接当地石油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六大主导产业需求,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实现同频共振。

创新:构建产教融合的"东营模式" (1)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生态圈 东营职业技术学院率先与胜利油田合作成立"石油装备制造学院",企业提供真实生产场景作为实训基地,学校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2022年校企联合开发的《井下作业技术》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毕业生起薪较传统对口专业提升37%。

(2)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全市教育部门联合人社局推出"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学分认定体系,东营利津石化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通过"石化工艺"1+X认证,可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3项。

(3)打造"云端实训"平台 依托山东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东营建成覆盖全市的VR实训云平台,包含石油开采、生态修复等12个虚拟仿真项目,2023年春季高考实操考试中,3D地质建模、智能油田运维等数字化技能考核占比提升至40%。

成果: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1)人才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统计显示,2023届春季高考毕业生中,83%进入石油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较2018年提升29个百分点,垦利区智能农机产业园近三年引进相关专业毕业生1268人,占园区技术人才总量的65%。

(2)产教融合项目获国家级资金支持 东营市已建成省级以上产教融合示范项目21个,累计争取财政资金3.2亿元,东营农业学校与黄河三角洲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建的"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带动周边12个乡镇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社43家。

(3)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近五年春季高考本科上线率从42%提升至78%,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年均增长25%,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东营代表队包揽石油机械维修、生态监测等5个赛项一等奖。

突破:破解职业教育"双重困境"的实践样本 (1)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 通过建立"企业需求清单-学校培养清单-学生就业清单"三张清单联动机制,胜利油田连续三年定向招聘春季高考毕业生,2023年订单式培养规模达800人,实现岗位"零对接"。

(2)创新"职教高考"升学通道 东营市首创"春季高考-高职升学-职业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体系,黄河三角洲职业师范专科学校与山东师范大学共建的"职教本科班",已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硕士42人。

(3)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 依托"黄河流域职业教育联盟",东营与河南濮阳、河南周口等沿黄城市开展师资互派、课程共享,2023年联合开发《黄河生态保护》活页式教材,被纳入全国职业院校统编教材目录。

展望: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图景 根据《东营市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区,培育50个现代产业学院,使春季高考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95%以上,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智慧职教城",集成5G+AI技术打造全场景智慧实训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东营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三化"经验:标准化(制定21项省级职教标准)、数字化(建成覆盖全市的职教云平台)、品牌化(打造"黄河工匠"培育高地),这些创新实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教育解决方案"。

【从石油城市到教育高地,东营春季高考改革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注脚,更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当教育链与创新链在黄河入海口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才供给的数量增长,更是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质变升级,这种"教育反哺产业、产业滋养教育"的双向赋能模式,正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