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辽宁语文高考卷,2017辽宁高考语文试卷
- 教育
- 6小时前
- 671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辽宁语文高考卷分析(2017年)命题背景与时代特征2017年辽宁语文高考卷的命题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作为首批新高考改革省份,辽宁首次采用"3+3"考试模...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辽宁语文高考卷分析(2017年)
命题背景与时代特征 2017年辽宁语文高考卷的命题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作为首批新高考改革省份,辽宁首次采用"3+3"考试模式,语文科目总分150分,其中阅读与表达占86分,语言文字运用占32分,古诗文默写占12分,作文占30分,这种结构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模式,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政策背景看,2017年正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纲要发布第二年,辽宁卷在命题中充分体现"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核心素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古诗文默写部分,首次引入《诗经》《楚辞》等先秦经典内容,占比从往年的8%提升至12%,显示传统文化复兴的命题导向。
题型结构创新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48分)
-
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2017年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选自迟子建《候鸟的勇敢》,该作品以东北湿地生态为背景,通过候鸟迁徙隐喻文化传承,试题设置"候鸟的生存智慧对当代人的启示"核心问题,考查学生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题目要求结合文本与《诗经·小雅·鹤鸣》进行对比分析,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互文性。
-
实用类文本阅读(29分) 选材为科技类文本《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包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节选,试题设计"列举AI伦理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开放性题目,分值占比达40%,命题者特别强调要"体现人类文明价值观",引导考生关注科技伦理。
(二)古诗文默写(12分) 首次将默写范围扩展至先秦经典,具体包括:
- 《诗经》3篇(国风部分)
- 《楚辞》2篇(离骚、九歌)
- 唐宋诗词各1首(非课内)
- 明清散文1篇(张岱《湖心亭看雪》)
评分标准显示,准确率要求达90%以上,且对《诗经》篇目掌握情况与课内诗词形成梯度考查,这反映出命题者对传统文化基础性地位的坚守。
(三)语言文字运用(32分)
-
病句修改(8分) 重点考查关联词逻辑关系(如"不仅...与"不仅...还"的辨析),以及文言虚词用法(如"之"字作结构助词与动词的区分)。
-
仿写句式(6分) 要求仿照《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句式,结合"工匠精神"主题进行创作,阅卷数据显示,能准确把握"否定式+条件式"结构的考生得分率仅为62%。
-
概括与说明(18分) 在"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材料中,设置"文创产品开发流程"与"消费者接受度调查方法"两个任务,其中流程概括题要求按"需求分析-设计研发-市场推广"逻辑展开,说明题强调数据可视化呈现方式。
(四)作文(30分) 材料作文题"故事的力量"具有多重解读空间:
- 哲学层面:故事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 社会层面:民间故事维系文化认同
- 个体层面:个人成长中的叙事建构
阅卷统计显示,62%考生选择文化传承角度,23%从个体经验切入,15%探讨媒介变革对故事形态的影响,高分作文普遍具备"理论支撑+历史案例+现实观照"的三段式结构,如引用普罗普叙事学理论分析《山海经》,结合短视频平台案例论证故事传播新形态。
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考查深化
- 文化传承创新:古诗文默写占比提升至8%,且首次引入先秦经典,建议考生建立"经典篇目分级记忆体系"(课内必背30首→课外拓展50首→文化常识100项)
- 思维品质培养:现代文阅读中批判性思维题占比达37%,需加强"文本细读-逻辑推演-价值判断"的三阶训练
- 实践创新应用: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数据图表分析占比达28%,应掌握SPSS基础操作与可视化呈现技巧
(二)能力层级进阶设计 命题呈现明显的"基础-提升-拔高"梯度:
- 基础层(40%):字词句积累(如文言虚词辨析)
- 提升层(40%):文本解读与整合(如材料分析题)
- 拔高层(20%):创新应用与价值判断(如跨学科案例分析)
(三)备考策略优化建议
传统文化模块:
- 构建"三维度记忆法":文体特征(如楚辞的香草美人)、核心意象(如《诗经》中的自然物象)、思想内涵(如儒家仁爱观)
- 开发"经典故事图谱",将《山海经》《搜神记》等作品中的异兽、神话进行关联分析
现代文阅读:
- 建立"文本分析四象限":内容结构(总-分-总/并列式)、语言风格(抒情/议论)、主题表达(显性/隐性)、价值取向(个人/社会)
- 加强跨文本对比训练,如将《乡土中国》与《平凡的世界》进行城乡叙事比较
写作能力培养:
- 实施"素材银行"计划,按"历史典故(30%)、时事热点(40%)、个人经历(30%)"分类储备
- 掌握"PEEL结构"(Point-Example-Explanation-Link),确保论述逻辑严密
语言文字应用:
- 开发"病句诊断手册",涵盖常见错误类型(逻辑、语法、表达)
- 进行"数据新闻分析"专项训练,重点培养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
典型试题深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材料《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核心论点:
- 技术层面:AI将引发就业结构变革(2025年全球AI岗位缺口达900万)
- 伦理层面:算法偏见、隐私泄露等风险(欧盟GDPR实施案例)
- 社会层面:需建立全球治理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建议书》)
试题设问:
- 概括AI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层)
- 分析算法偏见产生的原因(提升层)
- 提出防范措施(拔高层)
参考答案:
- 机器学习(2010s)→ 深度学习(2020s)→ 通用人工智能(2030s)
- 数据偏差、算法黑箱、价值中立陷阱
- 建立数据标注规范→开发可解释AI系统→制定伦理审查标准
(二)作文(材料分析) 优秀作文片段: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工程,正是故事重构的典范,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千年壁画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叙事,游客既能观赏原作,又能通过VR体验画工创作场景,这种'物理空间+数字故事'的模式,使传统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在年轻群体中引发'文化共鸣',正如麦克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