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17广西文综高考,2017年广西高考文综试卷

2017广西文综高考,2017年广西高考文综试卷

2017广西文综高考:新课改背景下的命题突破与育人导向探析2017年广西文综高考改革背景与整体概况2017年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目(简称文综)的命...

2017广西文综高考:新课改背景下的命题突破与育人导向探析

2017年广西文综高考改革背景与整体概况 2017年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目(简称文综)的命题与实施,标志着广西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作为全国首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广西自2016年起全面实施"3+3"考试模式,文综科目由原来的文科综合(历史、地理、政治)调整为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独立考试,2017年文综高考在保持原有学科框架的基础上,首次实现完全自主命题,试题总量为300分,其中政治100分、历史100分、地理100分,各科均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从考试组织情况看,当年广西文综报考人数达52.8万人,实际参考人数52.3万,较2016年下降1.5%,但考生平均分达到126.7分(满分300分),较上年提升3.2分,呈现出质量与数量并重的特点,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9日9:00-11:30,共120分钟,与全国高考时间同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广西首次在文综考试中引入"过程性评价"概念,将平时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按10%权重计入总分,形成"合格+选拔"的双轨评价体系。

分科命题特征与题型创新分析 (一)政治学科:时政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统一 2017年广西政治试卷严格遵循"四新"要求(新教材、新理念、新要求、新呈现),总题量40题(单选16题,多选4题,材料分析6题),其中时政材料占比达35%,试卷突出三大命题特点:

  1. 政治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深度融合:如第24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要求结合基层治理案例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将"三农"问题与政治学科理论有机结合。
  2. 理论深度与思维层次的阶梯式设计:从第17题(哲学基本原理)到第19题(政治生活),形成"原理-材料-对策"的递进式设问,其中第19题材料涉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案例,要求考生运用民主集中制、依法治国等知识进行多维度分析。
  3. 价值引领与能力考查的平衡:试卷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如第6题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点,同时融入辩证思维和价值观判断。

(二)历史学科:时空维度与历史观塑造的协同推进 历史试卷呈现"大历史观"鲜明导向,总题量40题(选择16题,材料解析6题,论述4题),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贯穿始终,主要创新点包括:

  1. 时间轴线与空间网络的立体建构:首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线索,串联起汉唐至当代的对外交流史;第32题要求比较"工业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异同,培养全球史观。
  2. 原创题型的实践探索:新增"历史时空坐标定位"题(第25题),要求将1919年巴黎和会、1943年开罗会议、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三个重大事件准确对应到世界历史坐标系,有效检测时空定位能力。
  3. 历史解释素养的梯度培养:从第18题(历史概念辨析)到第20题(历史事件影响分析),逐步提升至第23题(历史规律总结),形成完整的素养培育链条。

(三)地理学科: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的多维融合 地理试卷突破传统区域认知框架,设置四大命题板块:

  1. 地理信息技术(GIS)应用:第7题以"遥感影像"为载体,要求通过NDVI指数分析农作物分布;第12题运用"地理大数据"解析城市热岛效应。
  2. 生态文明主题贯穿:如第24题以"长江经济带"为背景,综合考查水文特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知识,材料中包含2017年《长江保护法》草案内容。
  3. 地理实践力创新题型:新增"地理实验设计"题(第35题),要求设计"城市海绵城市"雨水渗透方案,包含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可行性评估等完整环节。
  4. 人地协调观深度渗透:第29题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案例,要求分析人口流动、产业转移、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命题趋势与教育价值的多维透视 (一)命题逻辑的三大转向

  1. 从知识记忆向素养培育转向:客观题占比从2016年的62%降至2017年的58%,主观题占比提升至42%,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平均分值达22分(满分25分),成为区分度最大的题型。
  2. 从学科本位向跨学科整合转向:如第31题(政治+地理)要求分析"碳交易市场"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第38题(历史+地理)考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地理互动。
  3. 从解题技巧向思维训练转向:新增"多源信息综合决策"题型(第34题),要求整合气候数据、人口统计、经济指标等多维度信息,培养系统思维。

(二)育人导向的实践启示

  1. 立德树人的价值渗透:试卷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占比达28%,如政治卷第6题"工匠精神"、历史卷第21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理卷第27题"生态文明"。
  2. 素养导向的能力重构:通过"情境-问题-决策"三阶设问模式(如地理卷第35题),实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协同培养。
  3. 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建立"合格性考试+选择性考试"的衔接机制,如政治卷第5题直接考查合格性考试中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模块内容。

(三)备考策略的范式革新

  1. 时政素材的深度加工:建议建立"热点-考点-素材"三级储备库,如2017年"十九大"相关内容在政治卷中转化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考点。
  2. 跨学科知识图谱构建:重点突破"政治-经济"(如第19题)、"历史-地理"(如第38题)、"地理-政治"(如第31题)的学科接口。
  3. 思维训练的专项突破:针对"历史解释""地理实践力"等素养,设计"史料实证-历史论证""地理观测-地理探究"等专题训练。

社会反响与后续改革深化 2017年广西文综高考引发多方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专文评价其"实现了自主命题的首次突破",考生群体中,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比例达78.6%,较改革前提升12个百分点,反映出新考试模式的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场呈现三大焦点:

  1. 时政时效性的争议:部分教师认为"十九大"相关内容出现稍早(考试时间为6月9日,十九大11月召开),但官方解释为"提前渗透改革精神"。
  2. 跨学科整合的挑战:调查显示43.2%的高中反映需要加强跨学科教研能力,倒逼教师专业发展。
  3. 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