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2017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1卷
- 教育
- 7小时前
- 915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题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研究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题概况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分为全国卷一、卷二、卷三三套试题,其中全国卷一主要面向湖南...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题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研究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题概况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分为全国卷一、卷二、卷三三套试题,其中全国卷一主要面向湖南、海南、广东、重庆等16个省市,该套试卷共包含四大模块:现代文阅读(40分)、古诗文阅读(30分)、语言文字运用(30分)、作文(60分),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从上午8:00持续至11:30,时长3小时30分钟。
本次考试命题体现出三大显著特点:
- 题量稳定:保持近五年试卷结构基本一致,现代文阅读保持2篇非连续性文本+1篇文学类文本的配置
- 难度系数: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数据,语文学科平均分较2016年下降1.2分,全国卷一难度系数为0.55
- 选拔功能:作文题设置"学习今说"的思辨命题,有效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深度
试题结构及命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模块(40分)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5分)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报告(节选)》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节选)》构成材料组,前者聚焦科技发展,后者侧重文化传承,形成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命题,重点考查信息整合(第7题)、数据图表解读(第8题)、观点提炼(第9题)等能力。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在细雨中呼喊》节选构成单篇阅读,重点考察人物形象分析(第13题)、叙事视角辨识(第14题)、主题探究(第15题),该篇目采用多重视角叙事,设置"呼喊"的隐喻系统,要求考生具备文本细读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模块(30分)
-
古诗文默写(8分) 《赤壁赋》《归去来兮辞》《使至塞上》等经典篇目构成考点,寄蜉蝣于天地"等名句默写要求准确率100%,该部分延续"大题小做"原则,注重基础积累。
-
古诗鉴赏(12分) 《登鹳雀楼》《山行》《钱塘湖春行》三首七绝构成比较阅读,重点考查意象分析(第18题)、情感把握(第19题)、哲理探究(第20题),特别注重对"诗中有画"的解读能力。
-
文言文阅读(10分) 《张衡传》选段设置实词(第21题)、虚词(第22题)、句式(第23题)、文化常识(第24题)四大题型,地动仪"原理的探究题(第24题)成为当年创新考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模块(30分)
-
病句修改(5分) 典型错误类型包括关联词误用(如"不仅...与"不仅...还"的混用)、成分残缺(如"通过参观故宫博物院增强了文化自信"缺少宾语)、逻辑混乱(如"他不仅精通英语还擅长法语"语序不当)。
-
词语运用(10分) 重点考查成语使用(如"附庸风雅"误用为"附庸文雅")、关联词搭配(如"不仅...还"与"不仅...的语境选择)、固定搭配(如"汗流浃背"形容体液浸透而非精神状态)。
-
标点符号(15分) 典型错误包括引号嵌套使用不当(如"他说'我明天去北京'")、顿号误用(如"主要活动有参观、听讲座、交流")、省略号使用不规范(如"他说...他突然不说话了")。
(四)作文模块(60分) 作文题"学习今说"要求结合个人体验,围绕"学习"的本质展开论述,评分标准强调:
- 立意深刻(占20%):需超越"勤奋学习"的表层理解,触及认知革命、知识迭代等深层命题
- 论证有力(占30%):要求运用历史案例(如王阳明格竹)、现实数据(如AI学习曲线)、哲学观点(如海德格尔存在论)
- 语言风格(占20%):提倡"学术话语与生活化表达"的有机融合
- 结构严谨(占10%):需构建"问题-本质-路径"的三层逻辑框架
典型试题深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创新点
-
非连续性文本的跨学科整合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报告》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形成科技与人文的对话关系,第9题要求考生比较两者对"传承"的不同理解:前者强调技术迭代中的文化适应性,后者注重活态传承的社会机制,这种跨文本比较能力成为新考向。
-
文学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视角设置三重嵌套结构:孙光平(第一人称)→孙光林(父亲)→孙广才(祖父),第14题要求考生绘制"叙事时间轴",准确标注各视角的时空坐标,这种微观叙事分析能力成为评分重点。
(二)古诗文阅读突破点
-
诗词鉴赏的哲学维度 《钱塘湖春行》第19题要求解析"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象哲学,标准答案指出:视觉感知(浅草高度)与运动速度(马蹄频率)的辩证关系,体现道家"道法自然"的观物方式,这种哲学解读超越传统意象分析。
-
文言文的文化解码 《张衡传》第24题地动仪原理的探究,要求考生结合"八条龙"与"铜蟾蜍"的构造,推导"精妙绝伦"的机械原理,标准答案强调:通过"悬瓮"装置实现能量转换,体现汉代"天人感应"的科技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趋势
-
成语误用陷阱升级 当年成语题设置"附庸风雅"(正确)与"附庸文雅"(错误)的对比选项,考生需理解"风雅"特指高雅文化,而非泛指文学修养,这种文化内涵的考查成为新重点。
-
标点符号的语境敏感性 第13题要求修改"他说'我明天去北京'"的引号使用错误,正确形式应为"他说:'我明天去北京'",这种标点规范与口语表达的冲突处理,检验考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四)作文命题价值取向 "学习今说"的命题具有三重教育价值:
- 破解"知识焦虑":引导考生超越机械记忆,思考学习本质
- 培养批判思维:要求辩证分析"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革命"的优劣
- 构建认知框架:建立"输入-内化-输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