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2017浙江高考阅读理解
- 教育
- 4小时前
- 603

解码2017浙江高考阅读题:命题逻辑与应试策略2017浙江高考阅读题命题特点分析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阅读板块共设置10道主观题,总题量占比38.5%,较前三年平均...
解码2017浙江高考阅读题:命题逻辑与应试策略
2017浙江高考阅读题命题特点分析 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阅读板块共设置10道主观题,总题量占比38.5%,较前三年平均提升2.3个百分点,本次试卷呈现三大核心特征:
-
文本选择多元化 三篇阅读材料分别选自《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议论文)、鲁迅杂文集(散文)、科技类期刊(说明文),题材覆盖时政评论、文学经典、科技前沿三大领域,文本难度系数0.62,略高于全国卷平均水平。
-
考点分布科学化 从命题趋势看:
- 主旨题(2题)占比20%
- 细节分析题(3题)占比30%
- 论证分析题(2题)占比20%
- 文学鉴赏题(3题)占比30% 首尾两篇分别侧重逻辑建构和文本理解,中间说明文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题型创新性 新增"比较阅读"题型(第9题),要求对《乡土中国》与《围城》进行互文解读;第10题创设"观点自拟,联系文本"的开放性写作要求,体现"以生为本"的命题理念。
核心解题策略体系构建 (一)审题四步法定位:快速扫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主旨""论证""比较""评价") 2. 情境还原:建立"作者-文本-时代背景"三维认知 3. 范式匹配:区分"概括类""分析类""评价类"等题型特征 4. 难度分级:将题目标注为"基础型(★)、提升型(★★)、挑战型(★★★)"
(二)文本细读五维模型
- 结构图谱法:用思维导图呈现"总-分-总"或"问题链"结构
- 关键词追踪:标记高频词(如""值得注意的是"等转折词)
- 逻辑链分析:梳理"观点-论据-论证"的递进关系
- 留白解读:注意文本未明示的信息(如鲁迅杂文中的反讽)
- 跨文本关联:建立与教材(如《乡土中国》)的知识网络
(三)答题模板库
-
主旨题答题结构: 核心观点(概括)+论证路径(说明)+文本支撑(例证) 例:"本文通过梳理...(观点)→采用...(方法)→援引...(数据)→最终得出...("
-
论证分析模板: 论证类型(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作用(强化说服力)→典型句式("正如...所示")
-
文学鉴赏四步法: 形象特征(外貌/动作)→语言风格(白描/象征)→情感脉络(铺垫-高潮-余韵)→主题深化(从...到...)
典型真题深度解析 (一)第7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原题:请结合文本,分析鲁迅《野草》中"影的告别"中"影"的形象特征。
解题路径:
- 文本定位:通读全文,划出描写"影"的关键段落(第3-5节)
- 形象解构:
- 外在特征:"高的天空""无边的黑"
- 行为轨迹:从"并肩"到"分离"的动态过程
- 语言风格:重复修辞("我赞美你"三连用)强化孤独感
- 主题关联:与《影的告别》创作背景(1926年)结合,揭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 答题示例: "文中'影'以'高的天空'与'无边的黑'构成矛盾意象,通过'我赞美你'的反复咏叹,展现其从依存到独立的觉醒过程,这种'影'的分离实为觉醒者的精神突围,暗示着鲁迅对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二)第9题(跨文本比较) 原题:比较《乡土中国》与《围城》在表现知识分子命运方面的异同。
解题策略:
找准比较维度: 相同点:都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费孝通vs钱钟书) 不同点:
- 表现手法:社会学分析vs讽刺小说
- 研究视角:宏观结构(乡土社会)vs微观叙事(婚姻与事业)
建立对比表格: | 维度 | 《乡土中国》 | 《围城》 | |------------|----------------------|----------------------| | 时间背景 | 1940s社会学建构 | 1940s现代主义创作 | | 知识分子 | 宗族文化中的个体 | 西方文明冲击下的群体 | | 解决路径 | 文化重构 | 挣脱困境 |
(三)第10题(开放论述) 原题:阅读《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后,自拟角度论述"科技与人文的共生关系"。
高分要点:
理论框架:
- 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
- 萨义德"文化理论"
事例支撑:
- 正面案例:AlphaFold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科技向善)
- 反面案例:人脸识别滥用(科技伦理)
- 结构设计: "共生悖论→共生路径→共生愿景"的三段式架构
- 语言亮点: "当算法开始书写诗篇,人文精神便找到了新的载体;当芯片承载着道德判断,科技伦理便获得了生长的土壤。"
备考优化方案 (一)精准训练计划
- 阅读量控制:每周完成2篇高考真题+1篇文学评论
- 限时训练:每篇材料控制在25分钟内完成
- 错题管理:建立"错题类型统计表"(如逻辑误判占35%)
(二)能力提升策略
逻辑思维培养:
- 使用"论证有效性分析"题训练批判性思维
- 每日精读1篇《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
文学素养积淀:
- 建立经典作品"意象库"(如"月光"在鲁迅作品中的12种意象)
- 完成10篇文学评论写作
(三)应试技巧强化
时间分配:
- 完成率排序:细节题>主旨题>文学题>开放题
- 单题耗时控制:基础题≤3分钟,开放题≥8分钟
应急方案:
- 遇到陌生题型时,采用"要素分析法"(观点要素+论证要素+情感要素)
- 考场作文预留"三段过渡句"模板
命题趋势前瞻与备考建议 根据近五年高考命题规律,2024年可能呈现:
- 跨学科文本占比提升(如"科技+伦理"复合型文本)
- 比较阅读题深度增加(如"中西经典互文解读")
- 开放论述题更强调思辨性(要求提出建设性方案)
备考建议:
- 建立"文本-素材-观点"三位一体素材库
- 完成10套跨文本比较训练
- 研究近三年《中国教育报》高考专题
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题构建了"文本深度-思维品质-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