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答案全国二,2017年高考答案全国二卷
- 教育
- 4小时前
- 1184

201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全国二卷)试题解析与命题趋势分析试题整体结构与分科解析(约500字)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卷(全国二卷)延续了"3+1+2"考试模式,总分...
201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全国二卷)试题解析与命题趋势分析
试题整体结构与分科解析(约500字)
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卷(全国二卷)延续了"3+1+2"考试模式,总分450分,其中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150分,选考科目物理/历史中选择1门,再从政治、地理、化学中任选1门,本文重点解析全国二卷文科综合卷的命题特点,结合具体试题展开分析。
(一)政治学科试题特征
-
时政热点占比提升至65%(近五年平均55%) 2017年政治试题中涉及"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2017年度重大时政的题目达12道,其中材料分析题占4道,选择题占8道,以第21题(乡村振兴)为例,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设问,考查考生对国家战略的整体把握。
-
能力考查层级深化 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试题中分析级(分析、评价)题目占比从2016年的42%提升至58%,如第38题(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考生从历史必然性、实践路径、制度优势三个层面进行辩证分析,体现了高阶思维培养导向。
(二)历史学科命题突破
-
时空分布呈现"3+3+3"结构 中国史占30%(45分)、世界史30%(45分)、专题史40%(60分),专题史部分重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核心素养内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题(第23题)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完成两次历史运动的异同对比,体现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融合。
-
考查方式创新 首次出现"历史情境决策模拟"题型(第25题),要求考生根据1937-1945年国共合作史料,设计"争取抗战胜利的十条具体措施",这种开放性试题使历史学科从知识记忆转向实践应用,得分率较常规论述题下降12个百分点。
(三)地理学科命题转向
-
区域认知能力权重增加 试题中涉及"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塔里木盆地"等区域案例达9个,占比38%,如第18题(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双区驱动"战略,考查考生对区位条件、空间结构、发展策略的综合分析能力。
-
人地协调观渗透加强 在自然地理部分(第15题),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案例,设置"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平衡"的辩证分析题,要求考生运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地理问题。
典型试题深度解析(约800字)
(一)政治学科经典试题
第37题(全过程人民民主) 材料选取《人民日报》2017年9月评论文章,设问包括: (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及体现 (2)与西方民主的对比优势 (3)制度优势对治理效能的影响
解题要点: (1)运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维框架作答 (2)对比分析时突出"实质民主"与"形式民主"的本质差异 (3)结合"协商民主""基层自治"等具体实践案例
第42题(新发展理念) 该题以"雄安新区规划"为背景,要求考生: (1)分析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2)列举雄安新区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举措 (3)论述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命题创新点: 首次将"雄安新区"作为典型案例,要求考生在20分钟内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分析链条,体现了"情境-问题-解决"的命题逻辑。
(二)历史学科重点试题
第23题(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 设问结构: (1)两次运动的历史背景比较(10分) (2)思想文化主张异同(10分) (3)社会影响评价(15分)
解题策略: (1)背景分析需区分"思想启蒙"与"社会动员"的不同侧重 (2)思想主张对比应聚焦"个性解放"与"集体觉醒"的张力 (3)评价部分要体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特征
第25题(抗战胜利决策模拟) 材料包括《论持久战》《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文献节选,要求: (1)列举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6分) (2)设计具体实施路径(8分) (3)评估实施可能遇到的挑战(6分)
创新价值: 该题型打破传统历史论述题模式,通过"历史决策模拟"考查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和战略思维,对考生的信息整合与逻辑建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地理学科难点试题
第18题(粤港澳大湾区) 设问包括: (1)分析大湾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8分) (2)比较"前海""横琴""南沙"的功能定位差异(10分) (3)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建议(12分)
答题要点: (1)历史必然性需从"改革开放""地理区位""产业基础"三方面阐述 (2)功能定位分析应结合"一核两翼"空间格局 (3)战略建议要体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协同"等具体措施
第22题(三江源生态保护) 材料涉及青海生态保护政策文件,要求: (1)说明三江源生态地位(6分) (2)分析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矛盾(8分) (3)提出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10分)
命题特点: 首次将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矛盾作为核心命题,要求考生在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建立辩证认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命题趋势总结与备考建议(约200字)
(一)2017年命题趋势特征
-
核心素养导向显著 政治学科强调"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历史学科突出"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地理学科注重"人地协调""区域认知",各科均实现素养目标全覆盖。
-
跨学科整合深化 如第40题(乡村振兴)融合政治(政策理解)、地理(区域分析)、经济(产业规划)等多学科知识,要求考生建立"政策-地理-经济"的立体分析框架。
-
真实情境创设创新 试题素材多取自《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等权威来源,如第35题(脱贫攻坚)直接引用2017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数据,增强试题的现实关联性。
(二)备考策略优化
构建"素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