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17政治高考题,2017政治高考题全国卷一及解析

2017政治高考题,2017政治高考题全国卷一及解析

2017年高考政治试题解析:命题逻辑、核心考点与备考启示2017年高考政治试题总体特点分析2017年高考政治全国卷(含全国甲卷、乙卷及地方卷)共设置5道选择题和3道主观...

2017年高考政治试题解析:命题逻辑、核心考点与备考启示

2017年高考政治试题总体特点分析 2017年高考政治全国卷(含全国甲卷、乙卷及地方卷)共设置5道选择题和3道主观题,总分为100分,试题整体呈现以下显著特征:

  1. 政治导向性突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重点考查"四个自信"的哲学基础,如全国甲卷第15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论述,直接引用十九大报告原文,体现政治理论的时代性。

  2. 素材选择具有时代特征 经济题选用"中国制造2025"战略案例,政治题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文化题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生态题围绕长江经济带保护规划,每个模块均选取2017年最具代表性的时政热点。

  3. 知识覆盖面均衡 五道选择题分别对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模块,主观题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四个领域,这种布局既体现知识点的系统整合,又避免出现传统"偏科"现象。

  4. 思维能力考查层级提升 选择题中,全国乙卷第22题要求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辩证关系;主观题第41题需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角度综合论述,体现从知识记忆向能力运用的转变。

分模块考点深度解析 (一)哲学模块(主观题第41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试题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背景,考查唯物史观与辩证法:

  • 唯物史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群众基础
  • 辩证法:重点考察"和而不同"的矛盾分析法,要求说明多元文明共生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哲学创新

  • 引入"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要求对比传统文明观
  •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考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哲学依据

(二)政治模块(选择题第8题、主观题第37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

  • 全国甲卷第8题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案例,考查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形态
  • 主观题第37题要求结合"基层协商民主"实例,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法治中国建设

  • 全国乙卷第22题分析"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路径
  • 结合"民法总则"立法过程,考查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

(三)经济模块(选择题第11题、主观题第36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全国甲卷第11题以"共享单车行业"为切入点,考查产能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 主观题第36题要求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供给侧改革措施

新发展格局构建

  • 结合"双循环"发展理念,分析扩大内需的战略意义
  • 考查"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创新突破

(四)文化模块(选择题第15题、主观题第35题)

文化自信培育

  • 全国乙卷第15题以"故宫文创产品"为案例,考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 主观题第35题要求论述"文化软实力"在民族复兴中的战略地位

文化强国建设

  •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践路径
  • 结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考查文化认同与价值传播的辩证关系

(五)社会模块(选择题第20题、主观题第38题)

脱贫攻坚战略

  • 全国甲卷第20题以"精准扶贫"为背景,考查社会公平的实践路径
  • 主观题第38题要求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的衔接机制

社会治理创新

  • 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突破
  • 考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

典型主观题答题策略 以全国甲卷第41题为例,示范性答题框架:

(一)总论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

(二)分论点1(唯物史观)

  1. 历史必然性:全球化时代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 实践基础: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实践成果(2013-2023)
  3. 群众基础: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民主化诉求

(三)分论点2(辩证法)

  1. 主要矛盾转化:从"国强民富"到"天下大同"
  2. 辩证统一关系: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的辩证法
  3. 矛盾分析法:统筹安全与发展中的系统思维

(四)分论点3(实践观)

  1. 实践路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四梁八柱"
  2. 价值导向: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3. 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提供东方智慧

(五)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引领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新境界。

备考策略与能力提升 (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建立模块化知识图谱

  • 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的递进关系
  • 政治:国家治理→法治建设→国际关系
  • 经济:宏观调控→微观主体→新发展格局

制作时政关联卡片 将"放管服"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将"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理论关联。

(二)强化高阶思维能力

建立辩证分析模型

  • 主要矛盾分析法(如乡村振兴中的城乡关系)
  • 系统思维框架(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开发时政转化能力

  • 将"长三角一体化"转化为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案例
  • 将"脱贫攻坚"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理论支撑

(三)创新复习方法

案例教学法

  • 用"华为5G技术突破"阐释自主创新战略
  • 用"杭州互联网法院"解读司法改革

辩论式学习

  • 组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否具有排他性"辩论
  • 开展"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否需要西方化"研讨

命题趋势前瞻与应对建议 (一)未来命题方向预测

深化理论创新

  • 重点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 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拓展时政维度

  • "双碳"目标下的生态文明实践
  •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评估

强化实践导向

  •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升级
  • 数字政府建设与治理现代化

(二)备考能力提升建议

  1. 建立"理论-时政-实践"三维学习模式
  2. 开发"政治术语"转化能力(如将"供给侧改革"转化为具体经济指标)
  3. 构建"模块交叉"训练体系(如哲学与经济结合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分析)

(三)考场应对技巧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