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高考作文2017,安微高考作文2025年
- 教育
- 3周前
- 720

竹影摇曳处自有天地——2017安徽高考作文命题的文化解码与教育启示命题解析:竹简上的千年对话2017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以"竹"为意象,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进行议论文写作,这...
竹影摇曳处自有天地——2017安徽高考作文命题的文化解码与教育启示
命题解析:竹简上的千年对话 2017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以"竹"为意象,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进行议论文写作,这道看似寻常的命题实则暗含多重文化密码: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文人雅士的书斋清供,又是百姓生活中的建筑素材;既是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傲骨,又是《诗经》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意象,命题组选取"竹"作为核心意象,巧妙地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自然属性与人文精神编织成多维度的思考空间。
文化符号的多重意蕴 (一)竹的生态隐喻 《诗经·卫风·淇奥》开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构建了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的最初对话,竹子的生长特性——"生而挺立,死而留影"恰似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谱:王冕以"墨竹图"寄寓高洁,郑板桥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明志,徐渭画竹"狂草入竹"展个性,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在2017年作文题中转化为对当代青年如何平衡个性表达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二)竹器的文明演进 从新石器时代的竹骨针到当代的竹纤维制品,竹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技术智慧,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竹纸十法"展现匠心传承,现代竹纤维制品的环保特性呼应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从实用到审美的转化,提示考生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转化路径。
(三)竹简的文明载体 作为最早的书写材料,竹简上的《诗经》《论语》等典籍塑造了中华文脉,北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竹石文化,清代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态意识,都在竹意象中得以延续,这种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正是高考作文题要考生体悟的深层命题。
命题背后的教育哲学 (一)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平衡 不同于近年流行的话题作文,"竹"作为具体意象既限定思考边界又提供发散空间,考生需在具象认知(竹的形态、特性)与抽象提炼(精神象征)间建立桥梁,这种训练契合PISA测评要求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核心能力。
(二)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对话 命题隐含对"传统符号现代转化"的期待,如考生可从"竹简"到"云端存储"的技术迭代,从"竹刻图章"到"数字印章"的形态嬗变,探讨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这种跨时空对话正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
(三)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 "独钓寒江雪"的文人雅趣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精神,在竹意象中形成张力,考生需思考:在个人价值凸显的当下,如何继承"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集体意识?这种思辨训练直指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个体主义泛化"问题。
高分范文的结构解析(以某高考满分作文为例)《竹外桃花三两枝》 结构框架:
竹影·自然属性(30%)
- 竹的共生性(与土石共生)
- 竹的韧性(抗台风记录)
- 竹的年轮(文化积淀)
竹简·文明传承(40%)
- 竹简与典籍(从甲骨文到5G)
- 竹刻与非遗(苏扇制作)
- 竹韵与诗词(通感修辞)
竹海·价值重构(30%)
- 竹产业创新(安吉模式)
- 竹文化IP(国潮设计)
- 竹道精神(一带一路)
该范文通过"竹的物理属性-文化符号-当代价值"的三层递进,实现传统意象的现代转化,其创新性体现在:
- 数据支撑:引用安吉竹产业年产值238亿元
- 案例鲜活:融入"竹纤维面膜"等新业态
- 修辞创新:将"竹影婆娑"转化为"文化光谱"
备考策略与发展建议 (一)文化解码能力培养
- 建立"意象数据库":按"自然/人文/社会"三维度整理文化符号
- 实践"符号迁移"训练:如将"竹"转化为"文化基因""创新密码"等新概念
- 开展"古今对话"写作:如"给苏轼的一封信:从竹石图到数字水墨"
(二)思维进阶路径
- 表层分析(竹的物理特性)→中层解读(竹文化内涵)→深层建构(当代价值)
- 建立思维导图(示例): 竹的形态 → 竹的精神 → 竹的现代性 → 竹的未来
(三)教育评价改革启示
- 推行"过程性评分":对文化符号的解读深度、论证逻辑进行分层赋分
- 增设"创新转化"指标:考察传统元素的新颖运用(如将"竹马"意象转化为"编程马赛克")
- 建立地域文化题库:融入徽州三雕、文房四宝等安徽元素
在竹影摇曳中看见文明 2017年安徽高考作文命题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多维可能,当考生在考场上以"竹"为钥打开文化宝库,实质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这种将个人表达融入文化传承的写作要求,既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呼应,也是对培养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时代新人的积极探索,正如竹子在四季轮回中始终保持着生长的姿态,中国青年的精神成长,也应当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新篇。
(全文共计123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