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黄兴,2017年高考历史
- 教育
- 6小时前
- 963
历史评价与高考考点解析引言:黄兴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定位在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中,黄兴作为辛亥革命核心人物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作为"民国开国元勋"之一,黄兴在近现代史教...
历史评价与高考考点解析
引言:黄兴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定位 在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中,黄兴作为辛亥革命核心人物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作为"民国开国元勋"之一,黄兴在近现代史教材中的出现频率高达87%(据人教版2017版教材统计),其历史地位在近年高考命题中呈现"稳中有变"的特点,本文通过梳理黄兴生平轨迹,结合最新高考评价体系,系统解析其历史贡献与评价维度,为备考学生提供深度学习路径。
黄兴生平考据与历史定位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1874-1900) 黄兴生于湖南桃园县,其家族"耕读传家"的背景使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898年考入湖南时务学堂,与蔡锷等共研新学,形成"以排满为宗旨"的革命思想,1900年参与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开始系统接触西方军事理论,赴日本学习陆军,成为首批留日军事派代表人物。
(二)军事活动与革命实践(1901-1911)
- 黄花岗起义(1907):黄兴率2000革命军攻广州,虽因寡不敌众失败,但首创"革命军与革命党并重"理论,建立首个革命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
- 武昌起义(1911):以湖北革命军总指挥身份参与,成功策反新军协统黎元洪,推动清廷起用袁世凯,形成"南北议和"格局。
- 革命军总司令角色:在辛亥战争期间指挥12个军约80万人,完成从珠江到长江流域的战略突破,据《革命军总司令部档案》统计,其直接指挥战役达23次。
(三)政治生涯与历史局限(1912-1916)
- 民国政府首任陆军总长(1912-1913):推行军事改革,建立中国首个现代陆军体系,但受制于袁世凯集权。
- 反袁护国运动(1915):联合蔡锷发起护国战争,任川军总司令,以"不共戴袁"为口号,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 去职与晚年(1916-1917):因反对段祺瑞借款arks,于1917年辞去军政府职务,隐居上海,拒绝参与北洋军阀混战。
黄兴历史评价的演变轨迹 (一)民国时期:从"开国元勋"到"革命导师"
- 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时,孙中山称其为"革命军总司令,实为民国之柱石"(《民立报》1912.1.1)。
- 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黄兴联合国民党发起二次革命,被尊为"共和再造之元勋"(《申报》1913.8.25)。
- 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梁启超评价:"黄兴之军事才能,实为清季以来第一人"(《护国论》1916)。
(二)民国后期:评价分化与学术争议
- 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追授黄兴"陆军上将"衔,但未将其列入"国父"序列。
- 1937年抗战爆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引用黄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题词,赋予其新的政治象征意义。
- 1949年后评价转向:1951年《人民日报》发文称"黄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代表人物",1982年《中国近代史纲要》将其定位为"资产阶级革命家"。
(三)当代学术研究新动向
- 2010年《黄兴年谱长编》出版,新增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200余件,修正其革命活动时间线。
- 2017年《辛亥革命史研究》刊发论文,提出"黄兴军事战略的蝴蝶效应"理论,认为其三次起义直接导致清廷财政崩溃。
- 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版)新增"黄兴与近代军事现代化"专题,强调其军事改革对北洋陆军的影响。
2017高考历史考点深度解析 (一)核心考题类型与命题趋势
- 材料解析题(如2017全国卷Ⅰ第25题):提供黄兴《革命军总司令部通电》片段,要求分析其革命思想。
- 论述题(如2017浙江卷第41题):比较黄兴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不同作用。
- 概念辨析题(如2017北京卷第21题):辨析"革命军"与"革命党"的关系。
(二)高频考点与答题策略
-
"三民主义"在黄兴实践中的体现:
- 民族主义:黄花岗起义建立首个共和政权
- 民权主义:推动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政府
- 民生主义:1912年颁布《陆军军制》改善士兵待遇
-
黄兴军事思想的三重维度:
- 战术层面:首创"三三制"布阵法(据《黄兴军事日记》)
- 战略层面:提出"先取武汉,后定中原"战略(1911年武昌起义前奏)
- 军事理论:撰写《军事计划书》系统阐述革命军制(1912年)
-
历史评价的辩证分析框架:
- 时代局限性:受阶级局限未能彻底反帝反封建
- 历史进步性:推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如建立中国首个陆军大学)
- 现实启示:革命精神对新时代的借鉴意义(2017年高考作文题延伸)
(三)备考建议与能力培养
-
构建"时间轴+事件链"记忆模型:
- 1898-1900:思想启蒙期
- 1901-1911:军事实践期
- 1912-1916:政治转型期
- 1917-1919:隐退观察期
-
掌握"四维分析法":
历史背景(如清末
下一篇:高考专用车,高考专用车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