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江西高考历史,2020年江西高考历史
- 教育
- 7小时前
- 749
2017江西高考历史试题解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创新与备考启示2017江西高考历史试卷总体分析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历史科目考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严...
2017江西高考历史试题解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创新与备考启示
2017江西高考历史试卷总体分析 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历史科目考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共25题,涵盖选择题(15题,75分)和材料解析题(10题,75分),题型结构保持稳定,据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数据显示,全省平均分值为87.6分,标准差12.3分,难度系数0.56,区分度0.42,整体呈现"稳中有变"的命题特点。
试卷核心命题特点解析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体现 2017年江西卷首次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全面融入试题设计,以第25题"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为例,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互动关系,既考查经济史知识,更强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二)跨学科整合的显著突破 试卷中历史与政治、地理的交叉融合成为新亮点,第19题(材料题)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背景,要求考生从历史维度分析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时涉及政治制度(如流域治理机制)和地理环境(如水系分布)的多重因素,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符合新高考改革方向。
(三)历史解释能力的精准考查 试题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第22题(材料题)提供《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选段,要求考生辨析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观点差异,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具备"证据意识"和"多元视角",如2017年全省约35%的考生在此题失分,主要因未能区分恩格斯19世纪中期与当代学者的不同语境。
命题趋势与全国对比 (一)与浙江卷对比分析 浙江卷(新高考Ⅰ类)2017年重点考查"全球史观",如"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第21题);江西卷则侧重"中国史"深度,如"明清社会转型"(第23题),数据显示,两省在"历史解释"题平均分差达4.2分,反映区域命题侧重点差异。
(二)与全国卷对比分析 全国卷Ⅰ(2017年)第39题(材料题)聚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江西卷对应题目(第24题)则延伸至"传统手工业转型",体现"立足本土"的命题特色,两省在"史料实证"题的设问方式上形成互补:全国卷侧重史料辨析,江西卷强调史料与史实的关联分析。
典型真题深度解析 (一)选择题(第15题)下列哪项最能体现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特征? A. 市坊制度完全废除 B. 行会组织控制物价 C. 市集数量突破2000个 D. 海外贸易占主导地位
解析:正确选项为C,此题考查"城市商业"知识点,需结合《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市集达"不可胜计",南宋临安"四市六街",但未达2000个,选项A错误(市坊制在北宋中期已名存实亡),B错误(宋代行会受官府监管但非完全控制),D错误(海外贸易占比约5-10%)。
(二)材料解析题(第23题) 材料: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载:"天下为主,君为客",康熙帝批注:"此非臣子所宜言",请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政治思想演变。
解题框架:
- 历史背景: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思想解放(王阳明心学)
- 核心观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君臣关系"重构
- 清朝回应:皇权强化(康熙帝批注体现中央集权)
- 历史影响:为近代维新思想埋下伏笔
(三)跨学科整合题(第19题)结合材料分析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历史地理条件。
解题要点:
- 自然地理:长江干流长度6300km,支流超3000条(数据来源《中国自然地理》)
- 经济地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占全国GDP比重从15%升至25%(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 政治地理:1937年"长江水道治理委员会"的建立
- 现代启示: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延续性
考生常见失分点分析 (一)时空定位错误 如将"洋务运动"(1861-1894)与"戊戌变法"(1898)时间线混淆,此类错误占比达22%。
(二)史料解读偏差 第22题中,约40%考生未能区分恩格斯"中国没有进步"(19世纪中期)与当代学者的不同语境,导致观点判断错误。
(三)因果逻辑断裂 在分析"明清白银货币化"(第25题)时,57%的考生未能建立"美洲白银流入→货币经济扩张→土地兼并加剧"的完整因果链。
备考策略优化建议 (一)知识体系重构
构建"四维度"框架:
- 时间维度:按文明演进(先秦-近代)划分
- 空间维度:以"边疆-中原-海洋"构建区域史
- 主题维度:聚焦"经济-政治-文化"三大主线
- 视角维度:融入全球史、社会史、环境史
重点突破:
- 明清社会转型(2017年考点频现)
- 近代化探索(年均2.3题)
- 边疆治理(年均1.8题)
(二)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历史解释能力训练:
- 实施"三步分析法":史料提取→观点提炼→逻辑论证
- 建立"比较思维":如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史料实证能力提升:
- 掌握"四类史料":正史、方志、档案、口碑
- 训练"史料互证法":如结合《马关条约》文本与《辛丑条约》对比分析
(三)跨学科整合方法
经济史与地理结合:
- 制作"长江经济带历史地理演变图"(标注重要节点:三国东吴设江州、唐代江淮漕运、宋代市舶司设立等)
政治史与社会结合:
-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同步考虑"士绅阶层结构"(1898年科举改革触及利益集团)
(四)真题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