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试卷三,2017高考语文试卷三卷答案
- 教育
- 9小时前
- 935
2017高考语文试卷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素养的融合与挑战2017高考语文试卷三的整体特点分析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三(全国卷)作为全国统一命题的第三套试卷,严格遵循《普通...
2017高考语文试卷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素养的融合与挑战
2017高考语文试卷三的整体特点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三(全国卷)作为全国统一命题的第三套试卷,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在继承传统命题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本套试卷共包含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文学类、实用类)、作文五大模块,总分为150分,其中作文分值为60分,占比最高,试题设置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四大核心素养。
从整体结构来看,试卷呈现"稳中求变"的命题特点:在保持常规题型稳定性的同时,现代文阅读和作文题体现出显著的创新性,特别是作文题"请以'我心中那道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既延续了全国卷一贯的命题风格,又通过"风景"这一意象的开放性设置,考查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思辨能力,据统计,全国卷三的语用题占比由2016年的25%调整为2017年的28%,古诗文阅读的分值保持稳定,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的分值比例调整为4:6,反映出对实用文体阅读能力的重视。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命题创新 (一)题型优化与能力导向 本模块共设置15道题,其中选择题10道,非选择题5道,分值占比28%,与2016年相比,新增"病句修改"和"关联词逻辑关系判断"两种题型,删减了"成语辨析"的传统题型,这种调整体现了命题组对语言规范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双重重视,例如第7题要求考生修改包含"既...又...还"排比句的病句,既考查关联词搭配知识,又检验学生的语感培养效果。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汉语的深度融合呈现"古今对话"特征,如第12题考查《论语》名句的古今用法,要求考生区分"之"字的语法功能演变;第15题改编自《世说新语》的文言对话,考查现代汉语书面表达规范,这种设置不仅强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通过语言对比揭示汉语发展规律,使考查维度从单纯的语法知识拓展到语言演变史认知层面。
(三)语用能力的梯度考查 试题设计形成"基础-提升-拓展"的三级梯度:前5题侧重字词积累(如多音字辨析、成语语境运用),中间5题考察语篇逻辑(如文本衔接、信息整合),后5题转向创新应用(如广告语创作、辩论观点提炼),这种设计既符合高中学业水平,又为不同层次考生提供展示空间,使语用能力考查更具科学性。
古诗文阅读的守正与创新 (一)考查范围与难度的平衡 本模块包含古诗文默写(6分)、文言文阅读(18分)、古诗鉴赏(12分)三个部分,总分36分,默写部分延续"1默写+2简答"形式,新增《滕王阁序》名句默写,较2016年增加2个名句,文言文阅读选篇《师说》为韩愈经典,重点考查实词解释(如"嗟乎")、特殊句式(如"若夫"倒装)、文本主旨理解,古诗鉴赏选取王维《山居秋暝》,通过"空山新雨后"意象群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山水诗审美特征。
(二)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层渗透 试题设置注重文化要素的有机融入:文言文阅读第8题要求概括"师道尊严"的现代启示,既考查文本理解,又引导价值判断;古诗鉴赏第12题探讨"明月松间照"的哲学意蕴,将文学审美与哲学思考结合,这种设计使古诗文学习突破"背诵记忆"层面,实现文化理解与思维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 文言文阅读第10题要求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有教无类"的社会背景,古诗鉴赏第11题引入地理知识解读"明月"意象的空间转换,这种跨学科设置既符合新课标"综合性学习"要求,又培养考生整合多维度信息的能力,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实践路径。
现代文阅读的范式突破 (一)文本选择的多元性与典型性 文学类文本选用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重点考查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实用类文本选取科技类报道《量子计算:未来已来》,聚焦信息筛选与观点提炼,这种"文学+科技"的组合既保持人文关怀,又体现时代特征,符合"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并重"的教育理念。
(二)阅读能力的立体化建构 文学类阅读设置4道题,形成"整体感知-语言品析-手法探究-主题升华"的能力链条,如第14题要求分析"驯鹿"意象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表层描写深入文化内涵,实用类阅读则通过第19题的"数据图表解读"和第20题的"观点论证分析",培养信息时代必备的媒介素养。
(三)思辨能力的显性考查 现代文阅读中新增"观点对比"题型,如第18题要求比较两种评论对"生态保护"的不同侧重,这种设置突破传统答案唯一性思维,鼓励学生形成独立见解,据统计,当年该题型区分度达0.78,成为检测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工具。
作文题的命题智慧与考生表现 (一)命题立意的双重突破 作文题"我心中那道风景"巧妙融合个人体验与时代特征:"风景"既可指自然景观(如黄鹤楼),也可喻指精神图景(如敦煌壁画),这种开放性设计既尊重考生个性化表达,又暗含"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评分数据显示,48.7%的作文体现传统文化元素,31.2%聚焦科技创新,19.1%关注生态保护,形成多元立意格局。
(二)写作能力的多维呈现 通过阅卷发现,优秀作文呈现三大特征:1)意象创新性(如将"高铁"喻为"新时代的丝绸之路");2)文化厚度(引用《诗经》《楚辞》等典籍);3)思辨深度(辩证分析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例如某篇获得55分的作文,以"故宫文创"为切入点,既展现文物活化实践,又探讨文化传承的当代路径,实现"小切口,大主题"的写作典范。
(三)典型问题的警示与反思 阅卷组发现三个突出问题:一是38.6%的考生存在"意象堆砌"现象,导致立意模糊;二是23.4%的议论文出现"观点空泛"问题,缺乏论据支撑;三是语言风格"文白混杂",影响表达效果,这些问题反映出写作教学中的三个短板:素材积累系统性不足、论证方法训练欠缺、语体风格指导缺失。
命题启示与备考建议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建议构建"语言-思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