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17山东语文高考真题,2017山东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2017山东语文高考真题,2017山东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2017山东语文高考真题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深度解析2017山东语文高考真题总体分析2017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以630分满分为基准,总分750分,试卷严格遵循《普通高中...

2017山东语文高考真题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深度解析

2017山东语文高考真题总体分析 2017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以630分满分为基准,总分750分,试卷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继承传统命题思路的基础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选拔导向,试题结构完整,涵盖古诗文积累(15分)、语言文字运用(30分)、现代文阅读(60分)、作文(60分)四大板块,各板块分值占比科学合理,既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又强化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一)古诗文默写与鉴赏(15分)

  1. 默写部分:考查《论语》选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经典名句,要求准确书写"说""习"等易错字,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
  2. 鉴赏部分:针对《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开分析,重点考察意象解读能力和情感把握,考生需结合李白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象征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30分)

  1. 病句修改(5分):设置长难句改写,如"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这个结论可能存在偏差",要求考生识别"由于"与"可能"的搭配不当。
  2. 成语运用(5分):重点考查"附庸风雅"(原题"附庸文雅")等成语的语境适用性,需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褒贬色彩。
  3. 衔接与排序(10分):给出科技类文本片段,要求考生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排序,重点考察信息整合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60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30分):选材《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设置"技术中立论"与"价值负载论"的思辨对比,要求考生在4道选择题中准确率达80%以上。
  2. 文学类文本阅读(30分):以《老生》为例,重点考查叙事视角转换(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象征手法(老槐树)等文学要素,设置"老生形象的多重解读"主观题。

(四)作文(60分) 命题材料为"创新与坚守",要求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体现辩证思考,阅卷数据显示,一类文(52-60分)占比23.7%,主要表现为:能准确提炼"守正创新"核心观点,善用敦煌数字化、故宫文创等案例,结构清晰,语言凝练。

命题特点与教育价值 (一)体现"四新"课改导向

  1. 新材料:现代文阅读选材突破传统文学框定,科技类文本占比达40%,与全国卷保持同步。
  2. 新要求:作文题设置"科技伦理""文化传承"等时代命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
  3. 新能力:语言文字运用题占比40%,重点考查信息筛选、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二)强化文化自信培育 古诗文默写占比提升至15分,较2016年增加3分,重点考查《诗经》《楚辞》等传统经典,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老生》等反映传统农耕文化的作品,引导考生理解"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

(三)创新评价机制 首次引入"多维评价体系",作文评分实行"内容(30%)、结构(20%)、语言(20%)、创新(30%)"四维评分法,鼓励个性化表达,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设置"观点表述(10分)+论证逻辑(15分)"双评分标准。

备考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三维知识体系

  1. 基础层:建立"字词句篇"知识网络,重点突破文言虚词(如"之"的8种用法)、成语误用高频点(如"附庸风雅"vs"附庸文雅")。
  2. 能力层:培养"文本细读-信息提取-逻辑分析"能力链,针对论述类文本训练"论点定位-论据筛选-论证评估"三步法。
  3. 思维层:构建"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创新意识"三维素养模型,通过"观点对比""案例推演"等训练提升思辨能力。

(二)分模块突破训练

  1. 古诗文:实施"三阶记忆法"——基础记忆(字音字形)、理解记忆(文意梳理)、应用记忆(默写+鉴赏),推荐使用"时间轴+意象图"记忆工具。
  2. 语言运用:建立"高频考点数据库",包含病句类型(12种)、成语辨析(200组)、衔接标志(30种),配套专项训练题。
  3. 现代文阅读:开发"文本分析模板",如论述类文本的"论点树状图"、文学类文本的"意象关联网"。
  4. 作文:构建"五维素材库"(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社会热点、个人成长、国际视野),训练"观点提炼-素材匹配-结构搭建"写作流程。

(三)模拟实战与精准提升

  1. 建立错题归因系统:按"知识盲点(30%)""方法不当(40%)""审题偏差(30%)"分类整理,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
  2. 实施限时训练:现代文阅读每篇控制在35分钟内,作文写作严格遵循"立意(5分钟)-提纲(10分钟)-成文(30分钟)"时间分配。
  3. 组织跨校联考:与省内10所重点高中联合命题,模拟高考环境进行3次全真模考,重点分析"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失分率"(平均失分12.3分)。

真题典型试题精讲 (一)语言文字运用(第23题) 原题: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A. B. C. D. 或者 解析:根据"科技创新带来效率提升"与"可能忽视人文关怀"的转折关系,正确答案为B,常见错误选项A(递进)、C(强调转折)、D(选择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第5题) 原题:作者提出"技术中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 技术发展具有客观性 B. 人工智能可超越人类价值观 C. 伦理困境源于社会制度 D. 用户需求决定技术应用 解析:需回归文本第3段"技术本身并无价值负载性"的论点,结合"算法推荐可能强化偏见"的案例,排除干扰项B、C、D,正确答案为A。

(三)作文审题指导 材料"守正创新"的深层内涵:

  1. 守正:文化根基(如故宫文创对传统纹样的现代化演绎)
  2. 创新:技术赋能(如敦煌壁画通过VR技术实现沉浸式观赏)
  3. 辩证关系:守正是创新的基础(量子计算源于经典物理),创新是守正的动力(活字印刷推动文化传播)
  4. 现实意义:平衡传统保护与创新发展(泉州申遗与海上丝绸之路数字化工程)

备考资源推荐

  1. 教辅资料:《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山东专版)》重点突破真题考点
  2. 数字资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传统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