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2,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1
- 教育
- 13小时前
- 946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Ⅱ命题解析与备考启示:从真题透视核心素养培养路径》试卷整体分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映射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Ⅱ(乙卷)以"当代世界与当代中...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Ⅱ命题解析与备考启示:从真题透视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试卷整体分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映射 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Ⅱ(乙卷)以"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为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领域,设置选择题30题(40分)、材料解析题3题(40分)、论述题1题(60分),总分为150分,试卷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重点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从命题结构看,选择题占比53.3%,材料解析题26.7%,论述题20%,呈现"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的双层架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试卷涉及中外历史比较的题目占比达35%,如第28题对比明朝与英国白银货币化进程,第31题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异同,这种设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全球史观,在知识分布上,中国古代史占比40%,近现代史30%,世界史20%,当代中国10%,既体现"中国史为主、世界史为辅"的考查原则,又突出"当代中国"考查重点。
典型题型解析与命题逻辑 (一)选择题:以小见大,深挖细节 1.第5题(经济史专项) 题干:"明代白银货币化进程加快,下列材料能反映其影响的是" 选项设计: A.江南纺织业技术革新 B.美洲白银输入量激增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白银外流加剧
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史关键节点的理解,正确选项B揭示根本动因,选项A、C属长期影响,D为结果而非原因,命题者通过设置干扰项,要求考生准确把握"16世纪末-17世纪中期"的时间限定,理解美洲白银输入与货币制度变革的因果关系,此题与2018年卷Ⅱ第10题形成呼应,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命题逻辑。
第28题(全球史比较) 材料对比明朝与英国白银货币化进程: 明朝:隆庆开关→马尼拉大帆船→美洲白银→两淮盐引→白银流通 英国:都铎王朝→跨大西洋贸易→美洲白银→金本位→金融资本主义
问题:两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逻辑?
解析:正确答案强调"经济全球化驱动货币体系变革"的核心逻辑,命题者通过对比揭示:明朝货币改革受限于传统经济结构,英国则因商业革命推动制度创新,此题突破传统时间轴对比模式,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深度理解,与2020年卷Ⅱ第31题"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交流"的命题思路一脉相承。
(二)材料解析题: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融合 1.第41题(思想史专题) 材料一:王阳明《传习录》选段 材料二:清初学者对心学的评价 问题:分析明清之际心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解题路径: ①背景分析: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心学思想(反对程朱理学束缚) ②影响评价:思想解放(个性解放)、文化转型(实学兴起)、社会动员(反清复明)
命题特点:通过原始文献与后世评价的互证,考查学生史料辨析能力,材料二"心学有补于世"的记载需结合康熙朝思想管控背景辩证分析,体现"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
第43题(中外交流史) 材料:郑和下西洋航海图(1421-1433)与欧洲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对比 问题:分析两者差异及其反映的历史逻辑
解题要点: 差异表现: 时间:明朝前期 vs 欧洲大航海时代 目的:朝贡贸易 vs 寻找新航路 路线:西太平洋 vs 全球航行 影响:有限交流 vs 全球体系
历史逻辑:明朝"朝贡体系"维护传统秩序,欧洲"商业扩张"推动资本原始积累,此题与2019年卷Ⅱ第42题形成连续命题,持续考查"中外互动中的文明比较"。
(三)论述题:核心素养的综合运用 第45题(当代中国史) 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特征,说明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答题框架: 1.特征分析:
-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984年价格双轨制)
- 高速增长(GDP年均9.5%)
- 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重变化)
- 改革开放(自贸试验区设立)
理论阐释:
- "发展是硬道理"内涵(解放思想、实践创新)
- 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绿色经济)
- 制度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命题创新:将"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经济发展史,如材料中"工匠精神"对应《考工记》传统,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贯通。
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考查特征 1.时空观念:要求建立"长时段"历史认知,如第35题(明清白银货币化)需联系15世纪-18世纪全球经济史。 2.史料实证:近五年材料题原始文献占比达78%,需掌握"文献类型学"(官方档案、私人笔记、地方志等)。 3.历史解释:强调多维度阐释,如第43题需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分析郑和下西洋。
(二)备考实施路径 1.知识体系重构:
- 构建"双主线"框架:以"中国近代化"为主轴,以"全球文明对话"为副轴
- 重点突破:明清经济史(白银货币化、手工业商业化)、思想史(心学演变)、中外交流史(丝绸之路、朝贡体系)
能力培养方法:
- 材料解析训练:每日精析1道真题,掌握"材料-问题-的逻辑链条
- 时空定位练习:使用历史地图集标注关键事件时空坐标(如1519年麦哲伦出发、1567年海瑞去世)
- 辩证思维培养:建立"正反对比"思维模型(如对比张居正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高频考点清单: ①经济史:白银货币化(2017、2018)、手工业商业化(2019)、改革开放经济体制(2020) ②思想史:心学发展(2017)、实学思潮(2019)、新儒家(2020) ③中外交流:郑和下西洋(2017)、丝绸之路(2018)、朝贡体系(2020)
(三)应试技巧提升 1.选择题"三步定位法":
- 时间轴定位(选项时间范围)
- 地域定位(选项空间分布)
- 主体定位(选项行为主体)
材料题"四维分析法":
- 文献维度(作者、成书时间、文献类型)维度(核心观点、佐证材料)
- 时代维度(历史背景、时代特征)
- 价值维度(历史意义、现实启示)
论述题"金字塔结构":
- 底层:具体史实(2-3个数据/事件)
- 中层:规律总结(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
- 顶层:理论升华(核心素养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