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二卷答案理综,2017高考二卷理综答案解析
- 教育
- 5小时前
- 1077

2017年高考四川卷理综试题深度解析: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全文约2150字)2017年高考四川卷理综试题总体情况2017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理综")...
2017年高考四川卷理综试题深度解析: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
(全文约2150字)
2017年高考四川卷理综试题总体情况 2017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理综")试卷以300分满分为基准,包含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合卷形式,该试卷在保持全国卷命题方向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四川本土化命题特色,试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55-0.65区间,区分度达到0.68,整体呈现"稳中有变、难中有新"的特点。
(一)题型结构与分值分布
物理部分(100分)
- 选择题(6题,48分)
- 填空题(4题,24分)
- 实验题(1题,16分)
- 计算题(2题,52分)
化学部分(100分)
- 选择题(7题,56分)
- 填空题(3题,24分)
- 实验题(1题,20分)
- 推断题(1题,20分)
生物部分(100分)
- 选择题(8题,64分)
- 填空题(2题,16分)
- 实验题(1题,20分)
- 综合题(1题,20分)
(二)命题趋势分析
- 学科交叉融合度提升:物理与化学在计算题中形成学科交叉,如第25题电磁感应与电路计算结合。
- 实验探究题占比提高: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题合计占比达28%,较2016年提升5个百分点。
- 情境应用题创新:生物综合题首次引入"城市热岛效应"真实情境,化学推断题基于"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设计。
分学科试题解析与评分要点
(一)物理学科(100分)
选择题(48分)
- 难度系数0.58,重点考查运动学(35%)、电磁学(30%)、热学(20%)、力学(15%)
- 核心考点:平抛运动规律(第8题)、焦距动态变化(第12题)、等效电路分析(第15题)
填空题(24分)
- 第21题(8分)考查矢量分解与能量守恒结合,要求建立三维受力模型
- 第23题(8分)涉及电磁感应中的动态平衡,需掌握法拉第定律与欧姆定律联合应用
实验题(16分)
- 重点考查数据处理能力,要求建立"数据-图像-的逻辑链条第24题(4分)通过测量金属块密度,需规范操作步骤描述与误差分析
计算题(52分)
-
第25题(22分)电磁感应综合题:
- 第Ⅰ问(8分):求感应电动势表达式(需考虑导体棒运动方向变化)
- 第Ⅱ问(14分):分析电流最大值条件(涉及临界角计算)
- 第Ⅲ问(10分):计算系统机械能损失(需建立能量守恒方程)
-
第26题(30分)力学压轴题:
- 第Ⅰ问(10分):滑块运动学分析(需建立分段函数)
- 第Ⅱ问(12分):受力平衡条件(需考虑静摩擦力临界值)
- 第Ⅲ问(8分):能量转化效率计算(需建立等效电路模型)
(二)化学学科(100分)
选择题(56分)
- 难度系数0.52,重点考查元素周期律(25%)、化学平衡(20%)、有机化学(18%)、实验操作(15%)、材料化学(12%)
- 典型考点:第7题(4分)元素周期律与电负性关系,第12题(6分)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判断
填空题(24分)
- 第17题(8分)要求书写Fe³+的检验步骤(需规范试剂使用顺序)
- 第19题(8分)涉及反应热计算(需掌握ΔH与K的关系式)
实验题(20分)
- 第28题(20分)重点考查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Ⅰ问(6分):设计验证NaOH溶液浓度的方案(需考虑指示剂选择)
- 第Ⅱ问(8分):分析Fe³+与I⁻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需建立浓度比关系式)
- 第Ⅲ问(6分):计算Fe³+的物质的量(需规范滴定操作记录)
推断题(20分)
- 第31题(20分)有机推断题:
- 第Ⅰ问(6分):确定取代基位置(需结合E2消除机理)
- 第Ⅱ问(8分):分析立体异构体数目(需掌握构型分析技巧)
- 第Ⅲ问(6分):计算反应产率(需建立动力学方程)
(三)生物学科(100分)
选择题(64分)
- 难度系数0.60,重点考查遗传规律(25%)、生态学(20%)、细胞代谢(18%)、植物生理(15%)、实验设计(12%)
- 典型考点:第9题(4分)伴性遗传病判断,第14题(6分)光合作用曲线分析
填空题(16分)
- 第18题(8分)要求计算种群数量(需应用Logistic增长模型)
- 第20题(8分)涉及DNA复制过程(需掌握半保留复制特点)
实验题(20分)
- 第35题(20分)重点考查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Ⅰ问(6分):设计验证中心法则的方案(需规范操作步骤)
- 第Ⅱ问(8分):分析实验结果(需建立基因表达调控模型)
- 第Ⅲ问(6分):计算突变体致死率(需掌握概率计算方法)
综合题(20分)
- 第36题(20分)生态题:
- 第Ⅰ问(6分):计算能量传递效率(需应用10%定律)
- 第Ⅱ问(8分):分析食物网稳定性(需掌握营养级概念)
- 第Ⅲ问(6分):评估人类活动影响(需建立生态平衡模型)
命题创新点与备考启示
(一)命题创新特征
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 物理与化学在计算题中形成学科交叉(如第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