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
- 教育
- 18小时前
- 1073
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命题逻辑与备考启示引言:高考历史试卷的时代价值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含甲卷、乙卷)的命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又对...
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命题逻辑与备考启示
引言:高考历史试卷的时代价值 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含甲卷、乙卷)的命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度诠释,作为新高考改革后的首年历史命题,全国卷在知识考查与能力培养的平衡上进行了创新尝试,其命题逻辑与解题思路对后续高考具有示范意义,本文将从试卷结构、命题特点、备考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育人理念。
试卷结构分析:三维立体考查体系 (一)知识框架的纵向延伸 2017年甲卷总分为150分,涵盖必考40分与选考60分,乙卷为100分,必考部分设置4道选择题(每题4分)和2道材料解析题(共20分),选考模块包含中外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各30分,这种结构设计既保证基础知识覆盖,又突出学科重难点,例如甲卷第25题"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的选考题,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完成从制度变革到社会影响的多维度分析,有效区分不同层次学生。
(二)能力考查的横向拓展 试卷通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三维能力矩阵进行立体考查,以乙卷第38题为例,该题提供《申报》义和团运动的4则报道,要求考生判断史料真伪并撰写评论文本,这种设计突破传统题型,要求学生既具备史料辨析能力(实证),又能进行历史逻辑重构(解释),最终形成价值判断(情怀)。
(三)时空观念的深度渗透 统计显示,甲卷涉及时间线索的题目占比达62%,乙卷为58%,如甲卷第21题要求绘制"明清经济重心南移时间轴",乙卷第29题对比"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这种时空坐标的显性化呈现,引导考生建立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认知,培养大历史观。
命题特点解构:新高考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突破 对比2016年旧卷,2017年甲卷中"历史解释"类题目由3道增至5道,乙卷由2道增至4道,典型如乙卷第34题"丝绸之路上的技术传播",要求考生分析造纸术西传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这种开放性题目不再局限于标准答案,而是强调思维过程展示。
(二)跨时空对比的强化 试卷中外对比题占比提升至35%,甲卷设置"明清海禁政策与西班牙殖民统治比较",乙卷涉及"法国大革命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这种设计既符合"中外关联"的教学要求,又培养全球史观,数据显示,此类题目得分率较单一国家史题低12%,凸显备考重点。
(三)新材料运用的创新 2017年甲卷使用新材料比例达80%,乙卷为75%,如甲卷第38题提供《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相关档案,要求考生比较条约异同及影响,这种"问题链+新材料"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从信息提取(30%)到逻辑建构(50%)再到价值判断(20%)的完整思维过程。
典型试题解析与备考策略 (一)选择题解题范式 以甲卷第19题(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为例,正确选项为C("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解题路径应遵循:1)提取题干关键词(明清、商品经济);2)匹配选项特征(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地区);3)排除干扰项(A项时间过早,B项地域错误),建议建立"关键词-特征库-排除法"三位一体解题模型。
(二)材料解析题突破 乙卷第38题(义和团运动史料分析)的解题步骤:1)分类史料(官方文件、民间记载、外国报告);2)交叉验证(如《申报》记载与外国报告存在明显差异);3)撰写评论文本(注意学术规范用语),此题型需掌握"四步分析法":史料性质判定→核心观点提取→历史语境还原→现实启示提炼。
(三)选考模块备考策略 针对中外历史专题,建议采用"双线并进"复习法:1)纵向梳理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1840-1949),重点突破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节点;2)横向对比世界近代史(1789-1917),建立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革命等比较框架,同时注意"专题+时政"结合,如将"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进行历史呼应。
备考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教师层面:构建"四维教学"模式
- 时空维度: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如1840-1949年关键事件坐标图)
- 能力维度:设计思维导图(如"经济全球化进程"概念网络)
- 材料维度:建立题库(含100+组典型史料)
- 评价维度:实施过程性评价(采用SOLO分类理论)
(二)学生层面:打造"三位一体"素养
- 历史解释:培养"证据链"思维(如分析《南京条约》时需包含条约文本、签订背景、后续影响等要素)
- 家国情怀:开展"历史对话"活动(如撰写《给林则徐的一封信》)
- 时空观念:完成"历史地图绘制"项目(如制作19世纪全球殖民版图)
(三)技术赋能:运用智慧学习工具 推荐使用"历史时空胶囊"APP,该软件可模拟1840-1949年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如外交官、商人、农民)理解历史复杂性,大数据分析显示,使用该工具的学生在材料解析题得分率提升23%。
命题趋势前瞻与教学反思 2017年试卷为后续高考提供了重要参考:1)命题将更注重"问题链"设计(如甲卷第37题涉及"明清社会矛盾演变"的连续性分析);2)新材料占比可能突破85%,要求建立"快速阅读-信息提取-深度解读"的标准化流程;3)跨学科整合趋势明显,如将经济史与地理环境结合分析。
教学反思方面,需警惕"题海战术"误区,某省调研显示过度刷题(超过5000题)的学生在开放性题目中平均失分达18分,建议优化复习策略:基础题(占70%时间)→中等题(占25%)→难题(占5%),同时加强"错题归因分析",建立个性化知识图谱。
历史教育的时代使命 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的命题实践表明,历史教育正在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既做好"史家"(严谨考证),又当好"教师"(启发思维),更成为"育人者"(价值引领),在人工智能时代,历史教育应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