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四川高考答案语文,2017四川高考语文作文
- 教育
- 16小时前
- 950
2017四川高考语文答案解析与命题趋势分析2017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总体概况2017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题延续了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进行了适当创新,整套试...
2017四川高考语文答案解析与命题趋势分析
2017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总体概况 2017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题延续了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进行了适当创新,整套试题共包括现代文阅读(40分)、古诗文阅读(30分)、语言文字运用(30分)、作文(60分)四大板块,总分为150分,试卷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现代文阅读占比最高,其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首次出现在全国卷中,四川卷对此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现代文阅读(40分)命题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选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选取了《中国脱贫攻坚大数据报告》和《四川非遗保护白皮书》两份材料,重点考查信息整合能力,要求考生从"贫困人口减少数据""非遗传承人数量变化"等关键信息中提炼观点,解题要点包括:
- 建立数据坐标系:注意时间轴(2013-2017)和地域分布(凉山州、甘孜州)
- 对比分析: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艺的传承差异
- 数据可视化:将文字数据转化为柱状图或折线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北京折叠》作为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重点考查:
- 空间折叠的隐喻意义(物理空间与阶层空间的双重折叠)
- 老刀的"折叠者"身份演变(从工具人到觉醒者)
- 跨阶层对话的戏剧冲突(黄牛与张生活、李生活) 答题模板: 现象描述(占20%)+深层解读(占50%)+现实映射(占30%)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成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阅读题突出:
- 政策术语解读(TOD模式、15分钟生活圈)
- 目标量化分析(2020年完成项目清单)
- 可持续发展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占比)
古诗文阅读(30分)命题特点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张衡传》重点考查:
- 科举制度演变(秀才→茂才→进士)
- 科学家精神("进京兆""上疏"等细节)
- 对比论证(与司空蔡邕的异同)
高频考点分析:
- 文言虚词(之、其、而)的语境辨析
- 常见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的翻译
- 历史常识(东汉官制、天文历法)
(二)古诗文默写(15分)
课内经典(15分) 重点篇目分布:
- 诗经(2篇) -楚辞(1篇)
- 唐诗(4首)
- 宋词(2首)
首创新题(5分) 《登鹳雀楼》与《行路难》的互文解读,要求考生联系王之涣的边塞诗与李白的人生感悟。
语言文字运用(30分)突破性设计 (一)病句修改(10分) 重点考察:
- 成分残缺(缺少状语:应改为"在...情况下")
- 逻辑混乱(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
- 语序不当(时间状语后置:应改为"2017年...")
(二)成语填空(10分) 高频易错成语:
- "附庸风雅"(误用范围)
- "危言耸听"(程度误判)
- "见异思迁"(对象限定)
(三)材料作文(10分)"以文化认同铸就民族复兴"(半命题作文) 优秀立意:
- 从三星堆考古看文化自觉(考古视角)
- 青年汉服运动中的传统复兴(传播视角)
- 翻译中的文化转译策略(国际传播视角)
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一)三大核心趋势
- 素养导向:非连续性文本占比提升至15%
- 传统文化:古诗文占比稳定在20%
- 现实关怀:民生议题占比达35%(脱贫攻坚、非遗保护)
(二)备考策略
建立"三位一体"阅读体系:
- 建设性阅读(教材经典)
- 交互性阅读(时评文章)
- 探究性阅读(学术论文)
实战技巧:
- 文言文翻译"三步法":字词→句式→文意
- 作文"金字塔结构":观点(20%)+论据(60%)+升华(20%)
- 非连文本"数据链分析法":提取→分类→关联
心理调适:
- 考前进行"错题重做"(重点整理2016-2017年四川卷失分点)
- 实施"限时训练"(现代文阅读45分钟内完成)
- 建立错题溯源本(记录解题思路偏差)
典型错题深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常见失分点 例1:对《北京折叠》空间隐喻理解偏差(将物理折叠等同于阶级固化) 解析:需结合"折叠者"的生存空间(地下3层)与"三重生活区"的对应关系
例2:非连文本数据解读失误(混淆绝对值与增长率) 解析:应建立"数据对比矩阵"(2013vs2017,凉山州vs全省)
(二)古诗文高频失分区 例1:《张衡传》官职翻译错误(将"光禄勋"误译为"光禄寺") 解析:建立"东汉官职对应表"(光禄勋→侍卫官)
例2:默写题《行路难》误写"长风破浪会有时"(正确应为"直挂云帆济沧海")
命题组专家访谈实录(模拟) 采访对象:四川省教育考试院语文命题专家组组长 Q:本次试卷如何体现新高考改革方向? A:我们建立了"三维评价体系":知识维度(30%)、能力维度(50%)、素养维度(20%),特别在非连文本中引入"数据素养"评估指标。
Q:对考生备考有何建议? A:建议开展"三个一"工程:每天精读1篇时评、精析1道真题、整理1类错题,重点突破"数据可视化""文化转译"等新型考点。
Q:未来命题方向如何把握? A:将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文言文阅读拟增加"科技类典籍"比重(如《天工开物》)。
模拟训练题(节选)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苏轼移知徐州疏》,回答:
- 列举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的重要政绩(4分)
- 分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治理智慧(6分)
(二)作文题 以"传统工艺的现代化之路"为题,800字议论文
(三)语言运用(10分) 将下面句子改为关联句:"有些非遗项目面临失传,政府正在加大保护力度。" 参考答案:"虽然有些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