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名师点评2017高考,名师点评网

名师点评2017高考,名师点评网

《2017高考命题趋势与名师深度解析:从考题变化看核心素养培养》(引言)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940万,创近十年新高,这场规模空前的考试不仅检验着千万考生的知识储...

《2017高考命题趋势与名师深度解析:从考题变化看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 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940万,创近十年新高,这场规模空前的考试不仅检验着千万考生的知识储备,更折射出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层脉动,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各科命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特邀北京、上海等地资深教研员及特级教师,从命题逻辑、能力考查、备考策略三个维度,对2017年高考真题进行全景式解析。

高考命题的三大核心转向 (一)价值引领的显性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高考政治科"新时代治国理政"相关考点覆盖率高达38%,较2016年提升12个百分点,以全国卷Ⅰ文综为例,"乡村振兴战略"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结合"三农"政策、产业融合等要素构建解决方案,这种"大问题"设问方式在当年成为新亮点。

(二)跨学科整合的常态化 数学学科呈现典型例证:全国卷Ⅱ理科第21题将"双变量回归分析"与"函数最值"结合,要求考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环境监测数据问题,北京四中数学教研组王主任指出:"这类题目考查的是'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具备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思维进阶的梯度化 对比2016-2017年高考语文阅读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占比从20%提升至25%,且更强调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如浙江卷文言文阅读《<梦溪笔谈>校证》要求考生辨析"科技史观"与"考据学方法"的异同,这种思维层级较往年提升约2个标准差。

分科命题的典型特征与解题策略 (一)语文:从知识记忆到思维表达的跨越

  1. 语文核心素养的三维体现 2017年高考作文题"共享单车与城市文明"引发热议,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李教授分析:"这道题既考查学生的社会观察力(信息整合),又要求辩证思考(正反论证),最后落脚于建设性意见(实践应用),完美诠释了语文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

  2. 阅读理解的创新题型 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赤壁赋》增设"文化传承"专题讨论,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分析苏轼的宇宙观对当代青年的启示,这种"文本细读+现实关照"的模式,使得优秀答案中必须包含至少两个历史典故的跨时空对话。

(二)数学:问题情境的真实性与思维复杂度

  1. 立体几何的"生活化"改造 浙江卷理科第19题以"体育馆穹顶结构"为背景,要求计算球面与圆柱面的交线曲率,上海数学教育研究院张副院长指出:"这种将抽象几何问题嵌入真实工程场景的命题方式,有效考查了空间想象与数学建模能力。"

    名师点评2017高考,名师点评网

  2. 统计学的深度应用 全国卷Ⅱ文科第22题涉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效果评估",要求考生设计抽样方案并计算置信区间,北京十一学校统计教研组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正确率仅为62.3%,凸显出应用统计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三)英语:从语言技能到文化理解的跃迁

  1. 阅读材料的"文化代表性" 对比2016-2017年阅读材料,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占比从17%提升至29%,如全国卷ⅠA篇《The Chinese Dream》要求对比中西方对"中国梦"的解读,这种文化对比题型的出现频率较上年增加40%。

  2. 写作评分标准的革新 "书信体写作"成为当年新考点,全国卷Ⅱ要求给国际笔友讲解"二十四节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主编强调:"这种跨文化交际任务,重点考查语言准确性与文化得体性,传统模板化写作将难以得高分。"

(四)文综/理综:知识网络与科学思维的融合

  1. 历史学科的材料实证 全国卷Ⅰ历史第41题提供12份不同立场的史料,要求考生构建"工业革命影响"的立体认知,人民大会堂中学历史教研组通过AI作文批改系统发现,能够综合3种以上史料形成论点的答卷仅占18.7%。

  2. 物理学科的STSE教育 浙江卷理综第25题以"空间站机械臂故障"为背景,综合考查动量守恒、控制系统设计等内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物理特级教师陈教授指出:"这种将物理原理与航天科技结合的命题方式,标志着中学物理教育向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质性转变。"

备考策略的范式革新 (一)构建"三维备考"体系

  1. 知识维度:建立学科大概念网络 如数学学科可构建"函数-方程-不等式"主干,物理学科形成"运动-能量-电磁"三大模块,广州中学的实践表明,采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的学生,平均提分达23.5分。

  2. 能力维度:发展高阶思维技能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开发的"思维进阶训练系统"包含6大类32项能力指标,通过AI智能诊断实现个性化提升,数据显示,参与该系统的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测试中得分提高41%。

  3. 素养维度:开展项目式学习 江苏某重点中学的"城市交通优化"跨学科项目,整合数学建模、地理信息、工程原理等知识,学生在项目答辩中展现的方案被当地交管局采纳,实现素养培育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统一。

(二)实施"四阶复习法"

  1. 基础夯实阶段(3-4月) 采用"错题溯源-知识补缺-变式训练"循环模式,重点突破高频考点,如英语完形填空可通过"语境预测-词性分析-情感推理"三步法提升准确率。

  2. 能力提升阶段(5-6月) 实施"真题重做计划",对近5年高考真题进行题型解构,统计显示,完成该计划的学生在同类题型正确率上平均提升28%。

  3. 综合演练阶段(7月) 开展全真模拟考试,重点训练时间分配策略,某省重点中学的实验表明,经过4次全真模拟的学生,考场时间利用率提高37%。

  4. 精准突破阶段(8-9月) 针对个性化薄弱点进行专项突破,如数学学科可建立"错题本-专题集-模拟题"三级训练体系,物理学科实施"概念辨析-例题精讲-创新应用"递进式训练。

(三)关注命题趋势的三大方向

  1. 科技前沿的学科渗透 2017年高考涉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内容达17处,预计2022年相关考点将扩展至35%以上,建议考生关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的科普专栏。

  2. 传统文化的新阐释 教育部已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考题"工程,2017年高考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占比达24.6%,重点推荐《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