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二,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答案
- 教育
- 15小时前
- 805

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解析命题特点与时代特征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新课标卷)在继承传统命题思路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创新导向,...
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解析
命题特点与时代特征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新课标卷)在继承传统命题思路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创新导向,本卷总分为150分,涵盖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四大板块,其中现代文阅读占比35%,古诗文阅读占比20%,语言文字运用15%,作文占比30%,试卷整体体现以下三大命题特征: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第15题"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要求考生结合《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等诗句,分析传统文化意象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价值,第16题"网络用语与传统文化"则设置"节气拟人化表达"情境,要求考生在仿写中平衡传统韵味与现代传播规律,这种命题方式既考察语言转换能力,又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二)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能力的强化 现代文阅读中,非连续性文本(第25题)聚焦"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主题,通过对比《人类简史》与《科技伦理》两篇材料,设置"算法偏见"等深度议题,文学类文本(第22题)以《北京折叠》为载体,要求考生从"空间折叠"隐喻角度分析社会分层现象,此类题目突破传统情节分析模式,转向价值观思辨层面。
(三)情境化命题的实践导向 古诗文阅读部分(第11-14题)首次引入"数字人文"情境,要求考生解读《兰亭集序》中的数字复原技术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作文题"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更是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命题紧密结合,引导考生在"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维度展现思考深度。
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能力矩阵
非连续性文本(25题,12分) 2017年该题型重点考察跨文本整合能力,以"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主题为例,材料包含《人类简史》节选、AI伦理报告摘要、专家访谈录音稿三部分,解题要点包括:
- 信息提取:准确提取材料中"技术异化"的三个典型案例
- 逻辑重构:建立"技术发展-伦理困境-社会应对"的论证框架
- 批判分析:结合材料二数据,论证"算法偏见"的社会影响 该题型要求考生具备信息筛选、逻辑推理、辩证思考的三维能力,得分率较往年下降8.7%,成为失分重点。
文学类文本(22题,19分) 《北京折叠》作为科幻小说代表作,其文本分析呈现三大命题方向:
- 隐喻体系解读:空间折叠与阶层分化的象征关系
- 叙事结构分析:三线并进的环形叙事模式
- 价值取向探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冲突与平衡 考生普遍反映对"折叠空间"的哲学内涵理解不足,导致第7题(3分)正确率仅41.2%。
(二)古诗文阅读能力图谱
文言文阅读(11-14题,19分) 《滕王阁序》的考查呈现新特点:
- 文化常识:要求识别"鹤汀凫渚"等典故的文学渊源
- 修辞手法:分析"层峦耸翠"的通感修辞效果
- 背景关联:结合唐宋科举制度解读"冯唐易老"的感叹 第13题(4分)涉及文本主旨的多元解读,正确率高达78.6%,显示命题对深度阅读的重视。
古诗文默写(15题,6分) 新增《诗经·黍离》名句默写,要求完整书写"彼黍离离"至"行迈靡靡"共12字,该题得分率91.3%,但存在3.2%的考生漏写"行"字,暴露基础记忆薄弱环节。
(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模型
-
词语运用(17题,3分) 重点考察语境适应能力,如: "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17题) A. 网红经济异军突起,成为现象级消费热潮 B. 学术论文引用率决定其学术价值 C. 气象卫星为台风路径预测提供精准数据 D. 传统文化元素在短视频中焕发新生机 正确选项D体现对"现象级""异军突起"等网络用语规范使用的考查,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标准》高度契合。
-
病句修改(18题,3分) "尽管他学习刻苦,但成绩却不理想,这充分证明努力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解析:需修改"尽管...但"关联词,正确选项为"虽然...但",该题正确率83.4%,但仍有16.6%考生未识别逻辑关联错误。
备考策略与能力提升路径 (一)构建三维备考体系
知识维度:建立"语言-思维-审美"三位一体知识网络
- 语言层:重点突破成语积累(推荐《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思维层:掌握"信息筛选→逻辑分析→价值判断"思维链条
- 审美层:培养文本细读与审美鉴赏能力(推荐《名篇细读》系列)
能力维度:实施"四阶训练法"
- 基础阶:每日30分钟限时阅读训练(含15分钟速读+15分钟精读)
- 提升阶:每周完成2套真题模拟(严格计时+错题归因)
- 强化阶:针对薄弱题型专项突破(如非连文本信息整合)
- 冲刺阶:进行跨题型综合训练(如作文与阅读题的素材互用)
(二)重点题型突破方案
非连续性文本:
- 开发"三色标记法":红色标注核心数据,蓝色标记逻辑连接,绿色标注争议观点
- 建立"问题树"解题模型:主干为题目要求,分支为材料关键信息
- 案例训练:结合《中国制造2025》等时政材料进行专题演练
文学类文本:
- 构建"人物-情节-主题"分析框架
- 掌握"细节推演法"(如《北京折叠》中"老刀把子"的象征意义推导)
- 开展"文本对比阅读"(如比较《乡土中国》与《平凡的世界》叙事风格)
(三)作文备考创新策略
主题素材库建设:
- 建立"时政热点-传统文化-个人成长"三级素材体系
- 开发"万能金句"数据库(如"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等跨学科表述)
- 实施"素材卡片"分类管理(按"家国情怀""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