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答案

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答案

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试题解析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备考策略引言:新课标时代的高考命题转型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阶段,作为...

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试题解析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备考策略

引言:新课标时代的高考命题转型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阶段,作为首批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省份,新课标2卷在保持全国卷命题规范性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基于对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的深度解析,结合命题趋势与备考实践,探讨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实现语文学习的提质增效。

试题结构分析:四大板块的命题特点 (一)阅读理解:思维深度与文本解读的平衡 2017年试题包含3篇阅读理解,总分45分,占语文学科分值的36.3%,其中文学类文本占比20%,实用类文本占比60%,论述类文本占比20%,值得注意的是,实用类文本首次出现科技类材料(如《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刍议》),占比达40%,命题趋势显示:

  1. 主旨题占比下降(2题),推断题、分析题占比提升(3题)
  2. 设问方式趋向多元化,出现"结合材料分析""辩证思考"等指令
  3. 难度系数控制在0.52-0.58,体现区分度与基础性的平衡

(二)古诗文默写:文化传承的精准考核 默写题(8分)延续"双基"考查传统,但呈现新特点:

  1. 古诗占比60%(3题),宋词占比40%(1题)
  2. 新增《诗经》选段("呦呦鹿鸣"),突破常规教材范围
  3. 难度系数0.68,较2016年下降0.12,体现命题严谨性
  4. 考查重点从"大诗人"转向"经典篇目",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导向的梯度设计 共4题(12分),呈现"基础+能力"的复合型命题:

  1. 词语运用题(2题)侧重语境适应能力,如"学术会议主持人应具备__"(需填"严谨""幽默"等)
  2. 病句修改题(1题)聚焦逻辑关联,如"不仅A而且B"的递进关系误用
  3. 文言文实词题(1题)考查古今异义,如"谪"(贬官)与"谪仙"(李白)的语境差异
  4. 难度系数0.75,体现基础性要求

(四)写作:思辨性与真实性的双重考察 作文题"学习今说"(60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 立意维度:要求结合自身经验,体现"学习"的当代内涵
  2. 结构要求:强调"说理"与"叙事"的融合,避免空泛议论
  3. 评分标准:突出"思辨深度"(占30%)、"情感真挚"(占25%)
  4. 考场作文分析显示,47.6%的试卷达到一类文标准,较2016年提升3.2个百分点

命题趋势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 通过文本信息整合(如实用类阅读)考查语言处理能力
  2. 文言文实词题占比提升至8.3%(2016年为5.9%)
  3. 例证:"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材料中,数据提取与观点提炼结合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 阅读理解题中辩证分析题占比达25%
  2. 作文题设置"传统学习方式与当代变革"的思辨空间
  3. 例证:某考生以"错题本"为切入点,辩证论述"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 文学类文本首次出现现当代作品(如余华《第七天》节选)
  2. 古诗文默写题增加《诗经》等非教材内容
  3. 例证:考生在作文中运用"青铜器纹样"比喻文化传承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 古诗文占比提升至18.3%(2016年为15.2%)
  2. 阅读材料新增"非遗保护""传统节日"等文化主题
  3. 例证:实用类文本《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解读

备考策略与教学启示 (一)构建"三维四阶"复习体系

  1. 知识维度:基础(字词句篇)-能力(阅读写作)-素养(文化思维)
  2. 过程维度:
    • 基础巩固(字词积累、文言实词)
    • 能力提升(文本精读、作文建模)
    • 素养内化(文化专题、思辨训练)
  3. 四阶训练:

    诊断性(前测)→补偿性(补缺)→发展性(提升)→迁移性(应用)

(二)重点突破方向

  1. 古诗文:建立"高频默写+主题拓展"双库
    • 高频默写:整理近5年考点(如《赤壁赋》《念奴娇》)
    • 主题拓展:围绕"家国情怀""自然哲思"等组织专题
  2. 阅读理解:
    • 文学类:掌握"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多义性解读"模板
    • 实用类:培养"信息图表分析""数据论证评估"能力
  3. 作文:
    • 建立"观点提炼-素材筛选-结构设计"三级训练
    • 开发"生活化素材库"(如"家乡非遗""校园改革")

(三)教学实践创新

  1. 项目式学习(PBL)应用:
    • 设计"非遗文化传承人访谈"项目,整合阅读、写作、口语
    • 开展"人工智能伦理"辩论赛,培养批判思维
  2. 跨学科融合:
    • 与历史学科联动,分析"唐宋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 与信息技术结合,制作"古诗文数字化学习平台"
  3. 个性化指导:
    •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思维发展轨迹
    • 实施"作文面批+视频反馈"双轨指导

备考误区与矫正建议 (一)常见误区

阅读理解:过度依赖"模板答题",忽视文本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