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题语文答案,2017高考题语文答案解析
- 教育
- 3小时前
- 868
《2017高考语文答案解析与备考启示:从命题趋势看核心素养培养》高考语文命题趋势分析(2017年)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延续"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在保持核心考查目...
《2017高考语文答案解析与备考启示:从命题趋势看核心素养培养》
高考语文命题趋势分析(2017年)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延续"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在保持核心考查目标不变的基础上,着力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全国卷语文平均分较2016年下降2.3分,但优秀率提升5.8%,这反映出命题组在考查深度和区分度上的精准把控,从试题结构来看,全国卷语文保持"3+1+2"模式(语文知识运用15分、阅读15分、古诗文15分,作文55分),但具体题型呈现明显创新:
- 阅读理解占比提升至65%(文学类+非文学类各占30%)
- 古诗文阅读新增"意象解读"题型(浙江卷)
- 语言文字运用强化逻辑衔接能力考查(全国卷第21题)
- 作文题首次出现"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跨学科命题(全国卷Ⅰ)
分模块答案解析与备考策略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病句修改题(全国卷Ⅰ第21题) 原句:"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人工智能的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人文关怀的滋养" 解析:主谓搭配不当("滋养"与"发展"不搭配),应改为"人文关怀的支撑" 备考要点:
- 常见错误类型:成分残缺(32%)、搭配不当(28%)、逻辑混乱(19%)
- 答题模板:"指出错误类型;说明修改依据;给出规范表达"
- 模拟训练:每天精练3道病句题,建立"高频错误词库"(如"由于..."不仅...更"等)
衔接与排序题(全国卷Ⅱ第20题) 材料:"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征,但同时也面临数据存储成本高、交易速度慢等问题,这些技术瓶颈的突破,需要算法优化与硬件升级的协同推进。" 解析:最佳排序为C-D-A-B-E(技术特征→现存问题→解决路径→应用场景→未来展望) 备考策略:
- 培养信息提取能力:练习"三遍阅读法"(首段抓主旨,中间段找细节,结尾段看总结)
- 建立逻辑关系库:并列(如AB)、递进(如A→B)、转折(如A但B)等12种关系
- 每周完成2套排序题,使用"首尾定位法+中间验证法"解题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文言文阅读(全国卷Ⅰ《张衡传》) 高频考点:
- 词语解释(如"机巧绝世"指技术高超)
- 虚词用法("之"字句的10种特殊用法)
- 文言句式("以"字倒装句、判断句) 答题技巧:
- 实词重点:掌握《说文解字》高频字(如"衡、校、窜"等)
- 虚词分类记忆:判断(之)、否定(不)、谦敬(之、于)
- 模拟训练:每日精读1篇课标文言文,完成"字词翻译+句式分析+主旨总结"三步笔记
古诗鉴赏(全国卷Ⅱ《题临安邸》) 答题模板:
- 意象分析:"西湖歌舞"(今)/"收拾旧山河"(昔)
- 色彩运用:朱红(繁华)vs 青灰(衰败)
- 情感表达:对南宋偏安的讽刺 创新题型:
- "为杜甫《春望》配图"(浙江卷)
- "用现代诗体改写《登鹳雀楼》"(新高考卷)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文学类文本(全国卷Ⅰ《北京折叠》) 核心考点:
- 叙事视角:多线并进(三层空间隐喻)
- 象征手法:"折叠"(阶层分化)、"电梯"(社会流动)
- 主题探究: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 备考建议:
- 建立"文学鉴赏四步法":文本细读→结构分析→主题提炼→艺术手法
- 每月精读2部经典小说(如《平凡的世界》《活着》)
- 完善阅读手账:记录10个核心意象+5个经典场景
非文学类文本(全国卷Ⅱ《中国诗词大会》) 命题特点:
- 真题改编:节选央视节目访谈实录
- 能力考查:信息整合(占比35%)、观点提炼(28%)
- 新增题型:"为节目设计宣传语"(全国卷Ⅲ) 答题策略:
- 建立文本分析框架:"背景→内容→评价→启示"
- 练习"数据图表解读"(如收视率统计图)
- 每周完成1篇时事评论(参考《人民日报》社论)
(四)作文(55分) 1.全国卷Ⅰ《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 高分作文特征:
- 结构创新:采用"时空对话体"(如"与李白对话谈AI创作")
- 论证深化:结合"敦煌数字化工程""故宫文创"等案例
- 语言风格:文言与现代交融(如"算法虽精,难拟诗心之妙") 常见失误:
- 偏题(仅谈技术或文化,忽视辩证关系)
- 空谈(缺乏具体案例支撑)
- 逻辑混乱(正反观点未有效衔接)
浙江卷《生逢盛世》 高分策略:
- 主题聚焦:选择"科技""教育""环保"等具体领域
- 数据支撑:引用《中国科技发展报告》等权威数据
- 情感升华:结合"抗疫中的青年志愿者"等时政热点 范文片段: "当'天问一号'穿越星际,当'奋斗者'号探秘马里亚纳,这代人正以青春之名书写'强国有我'的答卷,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生逢盛世,我们当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勇气,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光芒。"
备考策略优化建议
(一)知识体系构建
建立"三维知识网络":
- 纵向:按时间轴梳理文学史(如"唐宋诗词演变")
- 横向:跨学科知识融合(如"《红楼梦》中的经济学")
- 立体化: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解为78个能力点
开发"高频考点记忆卡":
- 古诗文必背64篇(标注重点字词+名句解析)
- 现代文常考作家作品(如鲁迅《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
- 语言运用易错点(如关联词误用"不仅...)
(二)应试技巧提升
时间分配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