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1,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2

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1,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2

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Ⅰ深度解析: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Ⅰ总体特征分析2017年高考政治全国卷Ⅰ作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题既遵...

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Ⅰ深度解析: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

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Ⅰ总体特征分析 2017年高考政治全国卷Ⅰ作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题既遵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试卷共25题,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四大模块,其中必考内容占75%,选考内容占25%,总分100分,命题结构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1. 知识覆盖面广且梯度合理 试卷考查知识点涉及12个二级主题,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哲学模块;国家治理、法治建设、党的建设等政治模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等经济模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模块,各模块分值分布为哲学28分(28%)、政治32分(32%)、经济22分(22%)、文化18分(18%),形成"3+2"的黄金比例。

  2. 材料分析题占比提升 本卷材料分析题共4道,占比达32%,其中哲学材料题2道(16分)、政治材料题1道(12分)、经济材料题1道(10分),较传统模式更强调知识迁移能力,例如第41题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要求考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解读技术革新与伦理约束的关系;第45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考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3. 时政热点有机融入 试卷充分体现"大政治"命题理念,将2017年国内外重大事件自然嵌入设问,如"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党的十九大筹备工作、脱贫攻坚战关键阶段等时政热点均被巧妙转化,特别是第36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既考查国际关系理论,又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

各模块命题重点与解题策略 (一)哲学模块:思维方法的时代化运用

  1. 核心考点分布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关系、实践观)占14分,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系统思维)占10分,认识论(实践与认识关系、真理标准)占4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群众史观)占0分,值得关注的是,辩证法成为当年命题重点,占模块总分的35.7%。

  2. 典型试题解析 第32题(多选)以"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社会变革"为背景,要求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技术革新与伦理约束的辩证关系,正确答案应包含:主要矛盾(技术需求与伦理约束)、矛盾转化(从技术主导到伦理主导)、系统思维(技术、制度、教育的协同发展)三个维度。

    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1,2017高考政治全国卷2

(二)政治模块:国家治理的实践导向

  1. 考查重点突破 本模块32分中,国家治理现代化(12分)占37.5%,法治中国建设(10分)占31.3%,党的建设(10分)占31.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论述(第38题)成为当年新考点,要求考生结合基层立法联系点案例,阐释民主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2. 答题规范要点 政治模块材料题需把握"三段式"答题结构:提炼材料中的政治理论观点(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然后结合课本知识点(如《政治生活》第5章"党的领导"),最后联系实际(如2017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案例),注意使用政治术语的准确性,如"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而非简单表述为"制度好"。

(三)经济模块:新发展格局的早期映射

  1. 知识更新显著 本模块22分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分)占36.4%,新发展理念(6分)占27.3%,宏观调控(4分)占18.2%,其他占18.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雏形("扩大开放与促进内需良性互动")首次出现在高考题中(第43题)。

  2. 理论联系实际 第43题要求分析"跨境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材料,需构建"理论-材料-现实"的逻辑链: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出发,结合材料中农产品上行数据(2017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6.8万亿元),最后延伸至"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体现经济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四)文化模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1. 考点设置特点 文化模块18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分)占44.4%,文化创新(6分)占33.3%,文化自信(4分)占22.2%,重点考查了"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早期形态,如第40题以"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为例,要求阐释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现路径。

  2. 答题创新方法 建议采用"文化符号分析法":识别材料中的文化元素(如故宫建筑、文物纹样),然后解析其文化内涵(如"天人合一"思想),接着分析转化方式(如数字化呈现、IP开发),最后总结文化传承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此方法在当年文化类试题中取得显著提分效果。

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启示 (一)新时代高考政治命题三大趋势

  1. 理论深度与生活温度的统一 试卷中78%的设问要求结合具体实践,如用"共享单车乱象"阐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第35题),用"社区微更新"案例说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这种"理论具象化"命题方式要求考生建立"政治理论-现实问题"的快速转化能力。

  2. 跨学科整合的常态化 第44题(经济+文化)要求分析"国潮品牌崛起"现象,既涉及"文化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经济逻辑,又包含"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导向,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立体知识网络,掌握跨模块知识迁移技巧。

  3. 时政热点的精准转化 试卷中2017年重大事件转化率达92%,如十九大筹备工作(第38题)、宪法修正案修订(第39题)、人工智能发展(第41题),建议建立"时政日历"记忆法,将重要会议、政策文件、科技突破等按月分类整理,培养政治敏感度。

(二)科学备考的四大实施路径

构建"三维知识体系"

  • 纵向维度:梳理教材知识框架(如哲学模块的"物质观-认识论-唯物史观"逻辑链)
  • 横向维度:建立跨模块知识关联(如将"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改革"进行对比分析)
  • 立体维度:强化时政知识融合(如用"精准扶贫"案例解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践"四阶训练法"

  • 基础阶段:完成《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等教辅的"三遍精读"(精读教材-精读解析-精读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