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谦逊之德,千古流传,孔融小时候的故事简写
- 故事
- 8个月前
- 1137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它们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和品德的光芒,孔融小时候让梨的故事,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经典范例,孔融,...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它们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和品德的光芒,孔融小时候让梨的故事,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经典范例。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让他闻名于世的,不仅仅是他的文学才华,更是他在幼年时展现出的高尚品德——谦让。
据史书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了一筐梨子,梨子个个色泽金黄,鲜嫩多汁,让人垂涎欲滴,父亲把孩子们叫到跟前,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梨子,孩子们一拥而上,都争抢着去拿大的梨子,唯有孔融静静地站在一旁,没有去争抢,当其他孩子都挑选完后,筐里只剩下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这时,父亲注意到了孔融,便问他:“融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梨子呢?”孔融微笑着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应该让给哥哥们吃。”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还小呀,你为什么不把大梨让给他呢?”孔融认真地说:“我是哥哥,应该照顾弟弟,所以我要把大梨让给弟弟。”父亲听后,欣慰地笑了,连连称赞孔融是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它体现了孔融的谦逊之德,在面对美味的梨子时,他没有被私欲所驱使,而是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主动选择小的梨子,把好的留给别人,这种谦逊的品质,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个充满竞争和私欲的时代,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如果我们都能像孔融一样,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展现了他的友爱之情,他不仅能够关心自己的哥哥,还能照顾到弟弟,把大梨让给他们,这种友爱之情,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家庭中,如果每个成员都能相互关爱、相互尊重,那么家庭就会充满温馨和幸福;在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那么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礼
自古以来,我国涌现出许多贤能之士,他们的智慧与品德,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孔融这位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其谦逊有礼、博学多才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孔融小时候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生于公元153年,他的父亲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自幼便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孔融小时候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深得邻里称赞。
有一天,孔融家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宴会上,家中的宾客们纷纷向孔融的父亲请教学问,孔融的父亲也热情地回答他们的疑问,孔融的父亲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便问孔融:“融儿,你今天想吃什么?”
孔融略一思索,回答说:“我想吃大梨。”众人听后,不禁笑了起来,原来,宴会上只有几个小梨,而大梨却放在了一个很高的地方,只有站在凳子上才能拿到,众人以为孔融是在开玩笑,纷纷劝他换一个容易得到的水果。
孔融却认真地说:“不,我就想吃大梨,我知道它放在高处,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得到它。”众人听后,纷纷为孔融的勇气和毅力所感动。
不久,宴会结束,宾客们纷纷告辞,孔融的父亲对孔融说:“融儿,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我给你讲一个谦让的故事。”孔融瞪大眼睛,好奇地望着父亲。
父亲便开始讲述了一个孔融小时候的故事,原来,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一棵大梨树,每年秋天,树上都会结满大梨,有一天,孔融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他们争论起谁先摘到大梨,孔融为了让小伙伴们开心,主动提出:“我们比赛,看谁先摘到大梨,但谁摘到后,都要分给大家吃。”
小伙伴们听了,纷纷表示赞同,他们开始了比赛,孔融站在树下,抬头望着高高的梨树,心中默默祈祷,终于,他的手够到了一个大梨,但他并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将它分给了小伙伴们,从此,孔融的谦让精神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听完父亲的故事,孔融若有所思,他意识到,自己小时候的行为,正是父亲所倡导的谦让之道的体现,从此,他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仅关心自己的学业,还关心身边的人,成为了邻里间公认的好孩子。
岁月如梭,孔融长大成人,成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论衡》、《春秋》等著作,流传千古,为后世所称道,而孔融小时候的谦让故事,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
孔融小时候的谦让故事,已成为了一种智慧之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初心,传承孔融的谦让美德,做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