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解析,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教案大班
- 故事
- 5个月前
- 1195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的寓意和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保持清醒头脑的...
本文目录导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的寓意和情节。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深入分析狐狸和乌鸦的形象特点,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一些简单的寓言故事,如《龟兔赛跑》等,引起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进而引出《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二)初读故事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学生认真倾听。
2、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三)字词讲解
讲解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确保学生对故事内容没有理解障碍。
(四)精读故事
1、提问:故事中狐狸和乌鸦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
引导学生从狐狸的言行举止分析其狡猾的特点,从乌鸦的表现分析其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特点。
2、再次提问:狐狸是用什么方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狐狸的欺骗手段。
3、深入探讨:乌鸦为什么会上当?
让学生思考乌鸦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虚荣心强等。
(五)故事寓意
1、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寓意: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见过别人因为轻信他人而上当的例子。
(六)角色扮演
1、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
2、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一步体会角色的特点和故事的寓意。
(七)拓展延伸
1、让学生发挥想象,改写故事的结局。
乌鸦没有上当,狐狸会怎么做?或者乌鸦上当后又会怎样吸取教训?
2、推荐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课后阅读,拓宽视野。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故事中狐狸和乌鸦的形象特点,明白了故事的寓意,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寓言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发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提供更多的材料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希望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传达的寓意。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4、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所传达的寓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文本、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的作者、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的心得体会。
(二)学习故事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感受故事中的角色特点。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体会故事寓意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如:贪婪、虚伪、善良等。
2、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四)汲取智慧,培养道德观念
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如:不要贪婪、要诚实守信等。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将故事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故事寓意。
2、学生谈谈自己对《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的感悟。
课后作业
1、复习《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思考故事中的寓意。
2、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的感悟。
3、与家长、朋友分享《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共同探讨故事中的智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习《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故事内容,理解了故事寓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结合自身实际,将故事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