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情,作文端午节300字三年级下册
- 诗词
- 6天前
- 1129
**端午粽香情**,,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往里面填糯米和红枣。可是,我没有包好,粽叶裂开了。我有些气馁,但妈妈鼓...
**端午粽香情**,,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往里面填糯米和红枣。可是,我没有包好,粽叶裂开了。我有些气馁,但妈妈鼓励我说:“没关系,谁都有第一次。”她耐心地教我如何把粽叶折得更紧,如何更好地包馅。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一个漂亮的粽子。,,看着自己的粽子,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吃着香甜的粽子,我感受到了端午节的快乐。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包粽子,我了解到了端午节的历史和习俗,也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这个端午节,我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让我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最常见的当属吃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包很多粽子,有红枣粽、豆沙粽、蛋黄粽、火腿粽等各种口味,妈妈包的粽子又大又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咬上一口,那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赛龙舟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古人在端午节以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兼以娱神与乐人,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 7000 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在比赛时,人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喊着响亮的口号,齐心协力地划动龙舟,那场面十分壮观。
挂艾草与菖蒲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菖蒲的叶片呈剑形,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端午节还有佩香囊、喝雄黄酒等习俗,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喝雄黄酒,则是为了消毒、辟邪。
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深受楚王的信任,由于奸臣的陷害,屈原被楚王流放,在流放期间,他仍然心系楚国,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离骚》《九歌》等,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悲愤交加,投江自尽。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纪念屈原,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我就以300字的篇幅,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我对这个节日的感悟。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在楚国被贬后,忧国忧民,最终投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赛龙舟,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船去救他,但未能成功,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敬意,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粽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食品,相传,屈原投江后,百姓们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粽子已成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挂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艾草具有驱邪避疫的作用,人们将艾草挂在门上,以祈求平安健康。
在我看来,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还能体会到家人团聚的温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忘,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让端午节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我们要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我们能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要积极参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还能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我们要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传承下去,我们可以将包粽子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这一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
端午节是一个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节日,让我们在这个节日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本文链接:http://ckjjw.cn/2024/12/44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