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故事,传承千年的孝道情怀,九九重阳节的故事和来历
- 故事
- 3个月前
- 1012
九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祈求长寿,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亲敬长...
九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祈求长寿,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的故事,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名叫董永和七仙女,七仙女是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她们美丽善良,热爱人间生活,一次,七仙女私自下凡,与董永相识相爱,结为夫妻,好景不长,玉皇大帝得知女儿下凡私奔,怒不可遏,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七仙女为救董永,拼尽全力,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让他赐予七仙女重返天界的机会,七仙女不舍得离开董永,便向玉皇大帝请求,愿用自己九九八十一个阳寿换取与董永相守一生的幸福,玉皇大帝被七仙女的孝心感动,同意了她的请求,从此,每年的九九重阳节,七仙女都会回到人间,陪伴董永度过这个特别的日子。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重阳节的一个重要象征,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纷纷登高望远,以示对七仙女美丽善良品质的敬仰,重阳节也成为了尊老敬老、孝亲敬长的节日,古时候,人们认为九九重阳节是九九重阳日,寓意着长寿,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人们在这一天会向老人送上祝福,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观赏菊花展,品尝重阳糕,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祈求健康长寿,最富有特色的习俗之一便是赏菊,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象征着高洁、坚强和长寿,重阳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菊花展,人们纷纷前往观赏,欣赏菊花的美丽,感受重阳节的氛围。
在重阳节这一天,孝道文化更是深入人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如给长辈送礼物、陪长辈散步、为长辈做饭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谐的基石,重阳节,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
重阳节还与诗歌、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成为重阳节经典诗句,许多文人墨客也纷纷以重阳节为题材,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九九重阳节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文化的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缅怀先辈,传承孝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重阳节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代替登高望远之俗。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粢盛米粉蒸制而成的,当然我们并不是因为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而喜爱重阳这个节日,而是因为重阳节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寓意而喜欢这个节日。
重阳节的由来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汉代有个叫桓景的人,家里有个仙人叫费长房,一天,桓景对费长房说:“九月九日,我家里有灾难吗?”费长房说:“有,你赶快回家,九月九日这天,你们全家戴上茱萸,登上高处,再喝一口菊花酒。”桓景照办了,九月九日这天,桓景家的鸡、狗、鹅都不叫了,桓景全家登上山顶,晚上就平安无事,从此,“重阳登高”便成为民间的一个风俗。
桓景是东汉时期的汝南人,汝南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据说桓景虔诚学道,晚年成了真人,虽然这是个神话传说,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重阳这个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寓意。
重阳节承载的美好寓意就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祝福祖国万寿无疆!祝福天下太平盛世!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要表达我们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我们要用我们的行动和言语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让老人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陪伴。
我们也要借助这个节日的机会,向身边的人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和美好祝愿,让我们共同携手,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链接:http://ckjjw.cn/2024/11/8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