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正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英勇豪迈、气势磅礴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境况的无奈与忧国之情,展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一、引子

京口北固亭,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怀古伤今之地,每当人们登上这座古老的城池,便会想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英雄人物,而在我的心中,京口北固亭更是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紧密相连,仿佛承载了无数历史的回音。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概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首词以怀古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抒发了作者对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热切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懑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忧愤。

三、京口北固亭的历史背景

京口,又称“京口堰”,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重地,见证了无数次的战争与和平,北固亭,则位于京口城墙上,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四、词中的历史人物与故事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提及了多个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刘裕、刘义隆、檀道济等,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辛弃疾通过回顾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刘裕的故事让辛弃疾感慨万千,他表示刘裕是“自古英雄谁敌手?曹刘,社稷萧梁是此基。”他认为刘裕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他建立的南朝宋朝也是建立在推翻东晋腐朽统治的基础之上,辛弃疾通过赞扬刘裕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懑和对北伐抗金的决心。

词中还提到了“斜阳草树”等意象,这些意象背后蕴含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辛弃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历史长河的无尽思考。

五、词的意境与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在意境营造上有着独特的特点,辛弃疾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之情的艺术境界,词中的情感基调是激昂的,但其中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悲凉。

这种情感基调的形成与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金复国的理想,但同时又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挫折,他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既包含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追忆,也包含了他对现实无法改变、壮志难酬的深深无奈和悲愤。

六、结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是一首词作,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它通过辛弃疾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虽然不再经历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站在京口北固亭之上,我仿佛能看到千百年前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身影;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战场上高呼口号的声音;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的决心和信念,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扩展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一篇经典词作,它以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壮阔的情怀展现了词人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索。

词的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开篇便奠定了整首词的宏大基调,江山依旧,然而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却难以寻觅,曾经的繁华与风流,如今都在岁月的风雨中消逝,这里既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追思,也暗含着对时光无情、世事变迁的慨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词人将目光转向刘裕,他在京口这个地方崛起,曾经驰骋疆场,气势豪迈如虎,通过对刘裕辉煌战绩的回顾,辛弃疾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恢复中原的壮志豪情。

下阕则转换视角,“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里用刘义隆草率北伐导致失败的典故,来警示南宋朝廷不可仓促行事,要谨慎对待军事行动,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则是词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回忆,四十三年前的战火纷飞仿佛仍历历在目,这也让他的爱国情怀更加深沉和炽热。“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如今拓跋焘的祠庙香火旺盛,人们竟然忘却了曾经的屈辱历史,这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后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心怀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决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不被重用的无奈和悲愤。

这首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它反映了辛弃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在当时的南宋,偏安一隅,统治者懦弱无能,辛弃疾以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斗志和勇气,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词用典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融入其中,既丰富了词的内涵,又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词的语言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无论是“千古江山”的宏大开篇,还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都让人感受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