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诗意的栖居与权力的博弈,鸟尽弓藏是啥意思
- 诗词
- 2小时前
- 1
"鸟尽弓藏"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它原义是鸟打完了,就把弓收藏起来。旧时用来比喻封建帝王取得政权之后,功...
"鸟尽弓藏"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它原义是鸟打完了,就把弓收藏起来。旧时用来比喻封建帝王取得政权之后,功臣遭到废弃或杀害,后比喻目的达到后,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政治中,权力斗争往往会导致一些曾经的盟友或者助力走向对立面。
一、引言
在古典文学的绚烂星空中,无数璀璨的诗词作品如同夜空中的繁星,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这些作品不仅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吸引着读者,更通过寓言、象征等手法,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鸟尽弓藏”这一主题,在众多诗词作品中频繁出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鸟尽弓藏”这一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被迫退守会稽山,为了图谋东山再起,他卧薪尝胆,苦练兵马,最终成功复仇,吞并了吴国,在庆功大会上,虽然功臣范蠡功不可没,但他却选择功成身退,归还了范蠡的财宝,隐姓埋名,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正是“鸟尽弓藏”,意指事情成功后,为了保全自己,有时需要忍痛割舍一些东西。
“鸟尽弓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它在诗词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讲起,解析其背后的深刻寓意,并探讨它在诗词中的独特表达。
二、“鸟尽弓藏”的历史渊源
“鸟尽弓藏”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的越国,当年,越王勾践在遭受吴国的羞辱后,选择卧薪尝胆,苦练兵马,最终成功复仇,消灭了吴国,在庆功大会上,虽然范蠡功劳巨大,但勾践却选择了功成身退,隐姓埋名,这一情节与“鸟尽弓藏”的寓意不谋而合,意指事情成功后,为了保全自己,有时需要忍痛割舍一些东西。
这一主题不仅在越国的历史中得到了体现,也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壮志难酬,与“鸟尽弓藏”的无奈和遗憾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三、“鸟尽弓藏”在诗词中的表现
“鸟尽弓藏”这一主题在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的脆弱性,在权力场中,很多人为了保全自己,往往会选择牺牲他人的利益,这种牺牲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更包括精神上的。
在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通过描绘关山以北的战乱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在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下,他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无力感,这种情感与“鸟尽弓藏”的主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词人借用了汉武帝时期陈皇后被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人生的感慨,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经历了一种从执着到失望的心路历程,这种心路历程与“鸟尽弓藏”所揭示的人性弱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鸟尽弓藏”还常常被用来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命运的无奈,在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山坡羊·际遇》中写道:“望西山,雪满山,黄芦岸白萍渡口,绿蓑雨一叶扁舟,红蓼花千树。”诗人在描绘秋日萧瑟的景象时,感叹时光荏苒、世事无常,这种感慨与“鸟尽弓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相得益彰。
四、“鸟尽弓藏”的诗意栖居
除了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广泛体现外,“鸟尽弓藏”这一主题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在成功时既要保持谦逊和低调,也要学会适时地放手和放弃。
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态度上,也适用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系统中,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各种挑战和选择,如果我们总是执着于眼前的利益和得失,那么很可能会陷入欲望的泥潭无法自拔,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秉持“鸟尽弓藏”的智慧,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弃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变化和挑战。
五、结语
“鸟尽弓藏”作为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不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寓意,还在诗词创作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仅要勇敢地追求梦想和成功,更要学会在成功后保持谦逊和低调;同时也要珍惜眼前的机会和利益但也要学会适时地放手和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成就一段段诗意栖居的人生篇章。
扩展阅读
“鸟尽弓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鸟全部被射完,弓箭也就藏起来不用了,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鸟尽弓藏,各息所愿。”
而“鸟尽弓藏诗”则是指与这个成语相关的诗歌,这类诗歌通常表达的是世事无常,盛极必衰,或者提醒人们在得意之时,也要看到潜在的危机。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过与“鸟尽弓藏”相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刻感悟。
最著名的“鸟尽弓藏诗”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这首诗通过描写赤壁大战后的景象,表达了世事无常,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情,诗中“鸟尽弓藏”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诗人也写过类似的诗歌,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鸟尽弓藏日又曛”一句,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鸟尽弓藏望不穷”一句,则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
这些诗歌虽然具体内容和情感不同,但都围绕着“鸟尽弓藏”这个成语展开,表达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鸟尽弓藏”这个成语和相关的诗歌也被人们广泛引用和传颂,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鸟尽弓藏诗”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
本文链接:http://ckjjw.cn/2024/11/215892.html